在2018~2019赛季前半段,很多球迷和媒体都在嘲笑一位新秀,因为有球迷称他为未来的“库里接班人”,可他的生涯前36场比赛(也就是2019年1月1日前)三分球182投50中,命中率27.47%,整个赛季的三分球命中率也不过是32.37%;

有球迷认为他是“艾弗森式的突破高手”,可是整个赛季突破后的得分率是48.0%,在所有场均突破次数超过5次以上的球员里排名111(总共就149人);

更有夸张的球迷说他拥有“詹姆斯的领袖气质”…会是未来球队的建队基石,可他赛季前42场比赛只取得了13胜29负的战绩,整个赛季也只是拿到29胜52负而已…

他叫特雷-杨,一个让人充满无限遐想,可亮相后却又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未来之星。

当初球迷和媒体之所以会嘲笑他并不意外,“卖家秀”说的明明是库里+艾弗森+詹姆斯,“买家秀”却成了“滥投王”+“铁匠”+“毒瘤”…更重要的是老鹰用来与之交易的“欧洲金童”东契奇却一场比一场更让人惊艳,不断打破各种NBA历史上的最年轻纪录。这搁谁也会想“退货”吧?

幸好,那一切都只是一场“噩梦”,当“梦醒”之后,我们发现特雷-杨或许真的在朝着那些标杆前进着。60场比赛过后他的三分球568投205中,命中率36.1%;BPM值4.0全队第一、联盟第17;VORP值3.2全队第一、联盟第12;PER值23.9全队第一、联盟第12;WS值5.9全队第一、联盟第26;GmSc效率值21.9全队第一、联盟第七!场均得分更是达到了29.6联盟第四,场均助攻9.3次联盟第二…

如果不是因为老鹰的战绩太差,我会把他排在本赛季联盟前十位置!

上图是联盟所有WS、BPM、VORP值均为各自队内第一的球员数据统计(也就可以认为是绝对的“球队第一人”),特雷-杨在这21位球员里排名第12。总数值从上到下依次递减。

从一个被球迷、媒体嘲笑的“水货”到如今联盟顶尖超新星,特雷-杨仅仅用了一个夏天的时间,而且相比于上个赛季来说老鹰的阵容实力是有所削弱的。所以客观的说特雷-杨的实际进步要比我们所能看到的更大些。这对于一个身高只有185,体重82公斤的后卫来说非常不容易。特雷-杨为什么可以在这个赛季得到全面的爆发?他的上限是否已经如此?他还能提高吗?对于这些问题,在老鹰的球迷圈里引发了热议,有人觉得本赛季的数据并不能说明特雷-杨有多出色,只要有足够的球权,队友水平又一般,很多人都可以“刷”出这样的数据。一旦队友更好了些,特雷-杨的数据就要打折扣,因为他的效率很低…

真的是这样吗?真的给他一些更好的队友反而打不出更漂亮的数据?真的已经达到他的巅峰了?至少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实际上特雷-杨身边因为一直没有好的帮手,数据还有所“保留”,也就是说他的“进化”并没有真正完成,倘若拥有更好的帮手,他可以激发出更好的进攻潜能。

关键点——进攻选择和环境的改变

新秀赛季的特雷-杨平均出手距离是14.9英尺,而本赛季却达到了16.8英尺,出手点更远了,可真实命中率却提高了5.9%,投篮效率提高了3.9%,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因为从他的进攻选择上来说改变并不算大,除了挡拆持球使用频率提高了将近8%以外其他各项进攻类型的使用频率变化幅度都在3%甚至2%以内。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的效率提高呢?将近8%挡拆持球频率的提高当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上个赛季他的挡拆持球PPP是0.87,效率排名仅仅超过了联盟46.8%的球员,而本赛季挡拆持球的PPP却达到了0.98,效率排名超过了联盟83.9%的球员。而挡拆的提升并非队友的挡拆效率更好了,Offensive Metrics网站就统计了近两个赛季为特雷-杨做挡拆的球员“成功率”(实际上只是衡量持球人和挡拆人在完成挡拆配合后由这两人完成最后终结的比例,并且不论是否得分,只要出手就行。即扣除掉被防下组织第二次进攻、失误、传球给其他队友和进攻犯规四种情况下的比例)。

上个赛季至少挡拆20次以上的队友中“成功率”最高的是陶林-普林斯的76.4%,全队平均是60.3%;本赛季“成功率”最高的是柯林斯的77.1%,全队平均是62.1%。两个赛季挡拆“成功率”几乎相差无几。所以这基本上就可以断定是特雷-杨自身挡拆持球的能力提高所致的吧?(下表格是两个赛季总挡拆次数前八的队友与特雷-杨挡拆后各自完成最后终结总频率前五的球员对比)

其实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发生挡拆的地点更靠近篮筐了。我在之前几个月提到关于雄鹿、快船挡拆变化的时候说过了,这个赛季米德尔顿和伦纳德的挡拆发生点比上个赛季往篮下靠近了非常多,经常是在肘区以下进行挡拆配合,原因就是想利用这两人的中投能力打对手防线一个措手不及。实际上除了米德尔顿和伦纳德以外,特雷-杨也是变化最大、利用这个打法最多的球员之一。上个赛季他在肘区发生挡拆的频率是17.4%,本赛季却达到了26.7%,提高了将近10%(虽然提高幅度不如伦纳德,但是总提高的次数是超过了伦纳德的);

第二是更多地利用了边路的挡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ICE。本赛季特雷-杨是打边路挡拆总次数最多的球员,边路挡拆的频率也高居联盟第二,成功率更是超过了80%高居联盟第一。

当然,柯林斯的成长在挡拆双威胁上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们无法忽视,可是特雷-杨的选择和成熟才是他能够提升如此之大的最关键因素。

除了选择上的改变以外还有一个致使他整体投篮效率提高的很重要原因就是出手环境的变化。

18~19赛季,特雷-杨防守人距离4~6英尺的空位三分场均出手次数是1.9次,而防守人距离6英尺以上的大空位三分场均出手次数是3.6次;但是本赛季这两项数据分别是4.1次和3.8次。上个赛季的场均空位(含大空位)三分总出手次数是5.5次,本赛季却达到了7.9次,两个赛季场均相差了2.4次!对于出手环境的优化或许就和教练战术的制定、队友战术配合的成功以及牵制能力、掩护质量关系较大了,但这也离不开特雷-杨个人能力、经验、技战术的进步。

(下图是特雷-杨近两个赛季面对防守人时的出手实际情况对比,在总次数上相比于上个赛季场均增加明显,而这主要就来自于防守人距离4英尺外的空位出手)

在使用频率最高的挡拆持球上特雷-杨通过改变挡拆发起点位置以及增加边路挡,同时在全队上下的配合之下出手环境得到了优化,这应该就是特雷-杨平均出手距离更远但整体效率能够提高的原因吧?

不过他能够有这样巨大的进步仅限于这两样还不够,他的突分威胁、传球威胁相比于上个赛季同样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我真的不怀疑5年之后全联盟的控卫当家就是特雷-杨!

关键点——顶级的突分带动一流的传控

场均19.9次突破排名联盟第三,这应该是自有数据统计以来第一位在度过菜鸟赛季后场均突破次数就达到至少18次以上的球员。而且相比于上个赛季来说,特雷-杨的突破后终结得分率、突破频率、突破后的传球成功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下图是联盟所有场均突破次数5次以上球员突破效率散点图,横轴是突破后助攻率;纵轴是突破后自己终结得分率;点大小表示每分钟突破频率;颜色表示总突破次数;中间红色虚线则表示助攻率和得分率的中位数):

文章的开头处我就说了,上个赛季的特雷-杨虽然突破次数可观,达到了场均16,但是自己终结得分率实在太低,甚至还低于联盟平均值…然而在上图我们可以看到特雷-杨不单单保持了原有的助攻率,甚至得分率也上涨到54.2%超过中位数和平均值,同时在所有两项数据均超过中位数的20位球员里他的每分钟突破频率排名第七,总突破次数排名第二!可以说特雷-杨就是联盟前五甚至前三的突破高手。

会不会是上个赛季助攻多所以自然得分率就低了呢?因为上个赛季他的助攻率达到了13.5%,可是本赛季只有11.9%?

虽然在助攻率来看确实低了1.6%,但这绝不是因为本赛季助攻少的原因造成的,因为上个赛季总共突破后【传球】644次,成功助攻192次,平均每3.35次突破后传球形成一次助攻;而本赛季突破后【传球】482次,成功助攻142次,平均每3.39次突破后传球形成一次助攻。两个赛季的突破后传球效率几乎没区别。因此他的突破终结得分率提高就是自己的个人得分能力的提高!

上个赛季的特雷-杨你要说他【突分】威胁大并不客观,因为我们都知道所谓“突分威胁”是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的,第一是自己的终结得分率高;第二是分球队友助攻率高。很明显他因为自己终结效率不高,所以不能算是一个完美的突分高手。可这个赛季他得到了升华。

利用突破威胁的提高,实际上也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他的总体传控能力。(好像这是句废话…)比如几个很简单的数据:上个赛季他653次助攻中传到篮下完成的助攻是336次,占比是51.45%;而本赛季560次助攻中传到篮下完成的助攻数是322次,占比达到了57.50%。

这怎么就说明突分威胁的提到带动了总体传控能力呢?不是应该把功劳给内线球员么?不不不,我认为这和队友的关系不大,因为这322次篮下助攻中有高达217次是通过“内传内”(距离篮下接球人10英尺以内)完成的,占比67.39%;而上个赛季的336次篮下助攻只有173次是通过“内传内”完成的,占比仅有51.49!

换句话说这完全是因为特雷-杨自己突破后的威胁提升,导致突破的时候对手包夹情况多了、队友出机会的情况也随之升高,这就让我们“误以为”是内线球员的成长带动了特雷-杨的篮下(或整体)助攻效率。

“内传内”多简单,只要出球精准的人都可以轻松完成,至少比突到内线后再吊外线长传安全的多、高效的多吧?之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能完成如此高频率的“内传内”助攻还不都是因为自己的突破威胁不够、受到对手“照顾”的情况不多?而一旦你有了特雷-杨那样的突破频率和终结威胁能力的话你也会像他一样突分效率“成倍”提高,这只是一个“常识”问题了。

因此,潜在助攻传球比达到了32.52%(上个赛季是27.67%),修正后的助攻传球比达到了21.2%(上赛季是16.7%),助攻率达到了45.60%(上赛季是40.5%),二次助攻达到了场均1.0个(上赛季是0.8个),一只在进攻端雏形初具的亚特兰大“老鹰”正茁壮成长…而传控端威胁的增加也在无形中提高了他个人进攻端的能力,所以我们发现他本赛季各项进攻端数据拆解后的效率排名都名列前茅。

所有进攻效率排名都超过了联盟40%的球员,只有手递手和绕掩护这两项总使用频率不足10%的进攻方式效率低于联盟平均水平,场均9.3次助攻也高居联盟第二。这样一个进攻端面面俱到的二年级新秀,你还能要求他做什么?战绩差?本文开头你就应该看到了,他做了几乎全队3分之1的工作了,那真是自己领导能力的问题吗?(下图是本赛季特雷-杨进攻效率拆解,弧度表示使用频率,长度表示超过联盟球员效率排名)

现在你知道我为什么说特雷-杨还没发挥出最佳潜能、为什么我不认为是因为无限开火权“刷”出来的数据了吧?我再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第一:虽然他的挡拆持球频率相较于上赛季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PPP也远胜上个赛季,但因为队友的挡拆成功率实际上变化并不太大(62.1%即便放在整个联盟也不高。因为工作量太大,所以我只计算了一下联盟挡拆使用最多的50位球员数据,他们与队友的平均挡拆“成功率”达到了63.3%,特雷-杨还没达到这50位挡拆高手的平均值),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主要(并非全部)功劳还是在于他挡拆发起点、挡拆进攻选择的改变。那如果当他的队友都达到了联盟另外49位挡拆高手平均“成功率”呢?

第二:他的三分投射虽然主要功劳来自于战术、队友掩护配合、跑位,但自己的射术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你别忘了,他和利拉德可是本赛季35英尺外命中率最高的两位球员之一;

第三:虽然吊篮下助攻频率提高了,但这几乎和队友关系不大,全是因为自己的突破终结威胁提高带动的。

他的数据提高几乎都是因为自己的效率提高、打球方式变聪明带来的结果,如果身边的队友在一些角色扮演中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我认为他的数据,至少是效率还要更好。

当然,特雷-杨也绝没有做到自身的完美…

比如说在控制失误能力方面,助攻失误比从上个赛季的2.12猛涨到本赛季的1.94(但是突破失误率从上赛季的8.6%下降到了本赛季7.8%)…

比如说作为一个灵活的持球人,转换进攻效率排名仅仅超过了联盟41.2%的球员;

比如说他也是个比较依赖罚球得分的球员,场均9.5次罚球命中8.0个仅次于哈登排名联盟第二,季后赛可不一定会有那么多的罚球机会的;

再比如说那形同虚设的防守能力,1v1单防总限制效果是-3.6%,更别说防守影响力了…

因为少个赛季的表现不够理想,因为球队的战绩不佳,许多人并不太认可特雷-杨,总是不断挑他的毛病、缺点,对于一个只有185身高的瘦小控卫来说尽管不可能像之前“卖家秀”所描述的那般出色,但他真的正朝着那些目标前进中。我想做个预测:如不出重大的伤病意外,三年以后,他会是联盟第一控卫,而且很有可能会是一个25+10的“攻击型控卫”。走出“困境”的特雷-杨正强势“逆袭”中…

其实老鹰的未来并不算差,柯林斯的成长,雷迪什的加入,待到特雷-杨羽翼丰满,他们会是东部一支劲旅,到那个时候,如今的亚特兰大“雏鸟”或许真的可以飞得更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