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不少戰爭是靠燒燬或切斷敵人的糧食而勝利的,比如鉅鹿之戰,官渡之戰,鉅鹿之戰中項羽是以攻擊秦軍糧道併成功切斷秦軍糧食補給而取勝的,官渡之戰中曹操是率領一支輕騎兵繞到袁軍的背後,燒燬了袁紹軍隊的存糧,才最終擊敗袁紹的。

爲何官渡之戰曹操能成功火燒烏巢呢?

事實上,在曹操火燒烏巢之前,雙方軍隊都曾互相偵察並尋找對方的糧道而攻擊,並且有過好幾次小規模搶奪並燒燬對方糧食的戰役,但是要想知道對方糧食的準確所在地,就必須要靠合理的情報工作,畢竟當時的冷兵器時代,完全要靠斥侯打探消息。

曹操

曹操能夠成功火燒烏巢得益於三個原因:

一、許攸叛逃,曹操知道了袁紹的糧食存放地。

許攸是袁紹手下的謀士,知道袁紹的糧食存放地和命門所在,許攸由於家人犯錯,被留守鄴城的袁紹手下大將審配依法處理,因此許攸把怨恨撒到了袁紹整個集團的身上,放棄了家人,選擇叛逃袁紹,投靠曹操,並給曹操提供了袁紹糧食存放地的情報。

像這種機密的情報,一般人是無法探知的,就算是情報人員,也很難在敵後獲得有價值的情報,所以許攸的情報無疑是可以扭轉戰爭勝利的旋鈕。

官渡之戰

二、曹操敢親自率軍深入敵後攻擊袁紹的糧食。

曹操得知情報後,做出了準確的判斷,曹操判定出許攸的情報是真實可靠的,這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判斷和抓住機會的,比如袁紹,袁紹在得知曹操東征劉備,前線和許都空虛的機會都不敢攻打許都,而曹操不同,判斷出許攸的情報正確後,立即出兵攻擊袁紹的糧食。

當時的烏巢在兩軍前線的袁軍後方一側,也就是袁紹的大後方,曹操想要攻擊糧道,就必須越過雙方的實際前線,進入敵後地區,曹操選擇了親自率軍,足以見曹操非常重視,而且足夠大膽,要知道戰爭時期,曹操身爲全軍主帥深入敵人去攻打對方的糧食,風險是極大的,萬一曹操有個三長二短,官渡之戰袁紹不用打了就會全軍取勝。

火燒烏巢

但是曹操就敢迎着這種風險,繞到袁紹大軍的大後方去攻擊糧草,最終獲得成功。其實曹操之所以敢親自率軍攻打烏巢,是因爲袁紹軍根本也不會知道曹操在敵後率軍。

三、袁紹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曹操在袁紹的後方祕密行進,難免會被發現,因此當袁紹軍隊發現曹軍攻打烏巢時,反而做出了錯誤的決策,袁紹命令大軍攻打曹操的大營,而命令少數軍隊去救援烏巢,結果曹操大營沒有攻下來,烏巢卻被曹操全軍拿下。

換一種思想,如果袁紹不攻擊曹操的大營,而是派出全部的軍隊救援烏巢並圍攻攻打烏巢的曹軍,那麼曹操所率領的五千人很有可能就無法衝出袁軍的包圍圈,要知道在袁紹的大後方,袁紹有着絕對的優勢,比如糧食供應,物資供應,兵員救援速度等等,那樣的話,官渡還真不一定是袁紹失敗。

袁紹

所以,曹操在官渡之戰中能成功火燒烏巢,是有着各種原因支持的,我們只看到了曹操成功的表面,卻沒有識別曹操取勝背後的原因。

再來看一看諸葛亮北伐時期,爲何不能燒掉司馬懿的糧草?

不說演義,只講正史。諸葛亮北伐時期,與司馬懿交手的只有兩次北伐,一次是第四次北伐,也就是滷城之戰,一次是第五次北伐,也就是五丈原之戰。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曹魏關中都督曹真病死,司馬懿被從荊州戰區調到關中當都督,當時諸葛亮出祁山道,先是圍住了祁山堡,留下部分圍城士兵然後繼續北進,直到上邽搶收了魏軍的小麥,諸葛亮爲什麼要搶魏軍的麥子而不是燒燬呢?

諸葛亮

原因很簡單,諸葛亮出漢中攻打隴右,是一次長途跋涉的進攻,漢中與隴右之間隔着茫茫八百里秦川,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說的就是這裏,諸葛亮北伐最大的困難不是沒有糧食,而是運輸糧食,因爲道路太難走,所以運輸非常困難,這也是諸葛亮北伐總是缺糧的原因。

因此能搶魏軍的麥子作爲糧食補充自己,爲什麼要燒呢?另外麥子是種在地裏被諸葛亮收割的,種在地裏的麥子是很好找的,不像已經打成小米的糧食可以隨處儲存,當司馬懿遠道而來對戰諸葛亮時,兩軍實際上處於對峙狀態,諸葛亮既不知道司馬懿的糧食藏在哪裏,也沒有魏軍中的人投降諸葛亮,同時當時的司馬懿因爲被諸葛亮搶了麥子還在缺糧,所以諸葛亮也不可能燒燬司馬懿的糧食

諸葛亮北伐

另外,諸葛亮北伐與官渡之戰是完全不一樣的,官渡之戰是兩個北方強大勢力爭奪整個北方的控制權,雙方都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壓在戰場上,誰失敗誰毀滅,誰勝利誰就控制了整個北方,而諸葛亮北伐只是一場魏蜀雙方的邊境戰爭,無論勝負如何,都不會對時局產生重大影響。

所以即使諸葛亮能燒了司馬懿的糧食,也不能決定諸葛亮的戰略性勝利,即使司馬懿戰敗,只需要堅守不戰,依險固守城池,諸葛亮仍然無法北進一步,同時司馬懿背後所代表的曹魏政權還會從其他地方不斷地運來糧食補充,要知道魏國的實力是蜀漢的4倍以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