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的习俗大抵都和吃有关。

天气渐热,

青梅之鲜脆,柠檬、山楂之酸,

还有绿茶的清淡,

都是属于这个初夏的味道。

01

初夏果味“软齿牙”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吃过梅子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在杨万里笔下,初夏的样子是透着绿意与果酸味的。

今天是立夏节气的最后一天,这个意味着夏天开始到来的节气也给我们带来了此时特有的酸甜味道,新鲜而沁人心脾。

初夏的许多水果正好就属于酸味食物,像凤梨、奇异果、芒果、番茄、柠檬等,在天气闷湿的环境下,建议每天摄取不同种类,营养更均衡。

青梅

青梅性平味甘,

含有多种有机酸,

能生津解渴,消除疲劳。

立夏前后,南方的梅子陆续开始采摘。

梅子除了直接食用,

还可以用来泡酒或做成果醋。

柠檬

古籍中关于柠檬有多数记载,

曰其能解毒解酒,理气消积。

在宜增酸减苦的初夏,

无论为食为饮或用作调味,

柠檬都是符合养生之道的时令食材。

樱桃

晶莹剔透、红如玛瑙的樱桃,

到了五、六月果实便成熟。

中医看来,樱桃鲜果

有发汗、益气、祛风、透疹的功效。

五味子

俗称山花椒、秤砣子、药五味子、面藤、五梅子等,

唐等《新修本草》载

“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

故有五味子之名。

中药功效在于滋补强壮、补阴安神之效,

药用价值极高。

山楂

山楂味酸、甘,

能消食健胃,行气散结。

入夏之际,以山楂为茶,

调养胃气,防疰夏。

乌梅

《本草纲目》云:

“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

乌梅是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味酸、涩,有生津止渴,

敛肺止咳之功。

02

酸味入食正相宜

在肝气渐弱的夏初,饮一杯五味子/乌梅酒,或拿柠檬来点缀料理,都不失为滋养的良方。

酸味的蔬果自然不用说,而乌梅、五味子可泡酒,山楂可做茶饮,柠檬则是一种调味剂,用来做菜或做饮料都与这个季节相适。

柠檬小食

与茶树共生的台湾高山柠檬,

皮厚肉少,回甘深厚,

将其脱水制成柠檬片,

保留了柠檬的丰富营养和独特风味,

是不可多得的茶点小食。

紫苏梅饼

做紫苏梅是云南人的传统,

梅子熟时,

采收上好的梅子,以紫苏叶包裹腌制,

两者相合,味道酸中带甜,

是不可多得的滋补小食。

五味子酒

将五味子洗净后装入玻璃瓶,

加酒密封浸泡半个月,

制成的五味子酒不仅能生津止渴,固涩敛汗,

还可用于久咳虚喘,有很好的滋补之功。

酸梅汤

乌梅加山楂、甘草、桂花、冰糖一同熬制,

便是传统的老北京酸梅汤。

夏天饮用可消暑,

还能平肝降火,助消化。

03

孟夏之时饮绿茶

立夏、小满期间在旧时称为“孟夏”,是夏天的开始,气温渐高,心气渐长,正是饮绿茶的好时节。

立夏到立秋之前采摘的茶叶称为 “夏茶”,其中,立夏之后小满之前采摘的为“立夏茶”,小满之后芒种之前采摘的为“小满茶”。

《黄帝内经》 中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立夏茶与小满茶蕴藏着初夏的天地能量,清淡而美味。

江西一带有立夏饮茶的习俗,相传不饮立夏茶就难熬苦夏。浙江地区还有“七家茶”之说,明代《西湖游览志馀》中记载:“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

初夏正是饮绿茶的好时节。立夏之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容易丢失水分,常饮茶可以及时补充身体的水分。加上绿茶性偏凉,可清热解暑,静心养心,在闷热的夏季能让人远离心烦气躁。

《LOHAS》曾在不久前请璞素的茶点主理人史云精选时鲜食材,制作了几道适合夏季配绿茶饮用时的点心,清新而不失妙趣滋味。

夏叶

春花、夏叶、秋果、冬雪

是人与自然、自然与五行、五行和身体的默契。

用点心喻季节,

也是种呼应自然的诗意,

因此将山药加盐、坚果后做成叶片形状,

再点缀老香黄助消化。

弄清影

这缩小版的菠萝包

是史云对记忆中的点心的复刻。

对她来说,蛋挞、菠萝包不是西式的,

而是喝早茶时常配的点心。

她将菠萝包里的黄油换成焦糖,

再搭一小块奶香的绿豆糕,

绿豆糕上缀橘皮,化痰、消食滞。

更多乐活夏赏

青梅入口,初夏渐轻

用爱和美食与自然相依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