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仙客北京白雲觀道教音樂團 - 白鶴飛

點上方綠標收聽本文道教科儀音樂

自古道門內部有“十道九醫”之說,農曆四月廿八爲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藥王孫思邈真人聖誕,當願衆生,福壽康寧!

在道教中,與醫學相關的神仙信仰有很多,較多有神農、岐伯、雷公、扁鵲、張仲景、華佗、皇甫謐、淳于意、王叔和、葛洪、陶弘景、孫思邈、劉守真、韋慈藏、韋善俊等。

最著名的藥王是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他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宋徽宗曾封其爲"妙應真人",孫思邈信仰較爲普遍,很多宮觀或自取名藥王廟、或設藥王殿供奉。孫思邈祖師在道教尊爲“九天採訪三界藥王天醫大聖”、“藥王孫大真人”、“開元普度天尊”、“感應普救天尊”等,居天醫採訪院藥王妙濟宮、九天保蓮宮等。

孫思邈,首先是位醫學家,因醫理通達、醫技高明,而被朝廷敕爲命官;其次是具神祕色彩的“真人”,他德醫高尚,重視養生,濟世活人,活了一百多歲,被後世稱爲“神仙”。其三,他是一位真正的道士,無私無慾,只講奉獻,不講索取,不慕榮利。

孫大真人一生煉氣養神,精究醫藥,務行陰德,常蘊仁慈,汲汲以善爲務。小蛇之傷,昆蟲之微爾,思邈以藥封而放之,其德及昆蟲,非人可及,至於龍宮之報,感靈異之若此。《道德經》曰: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真人深合其道也!

藥王孫真人寶誥

志心皈命禮。

太極宮中,全真天上。擅回生之妙術,闡大道之薈華。幼號神通,長多奇蹟。羨門廣成之譽,睿賞非虛;齊梁隋唐之朝,年華莫測。峸峯謝表,書墨跡之無痕;肘後天機,入龍宮而啓祕。諭該三教,方著《千金》。洵藥境之醫王,實玄宗之領仙。大悲大願,至妙至神。降龍伏虎,護國救民,靈感孫大真人,慈悲救世天尊。

志心皈命禮。

百家門上煉丹成,神虎巡風遊世界。身穿龍袍,腳騰火輪。凡民有難來相請,護助弟子救萬民。千處有請千處應,萬處有請萬處靈。屋宅化做黃金殿,病人化作天生人。喫藥有效,用藥有靈。消除災障,治邪亡魂。二把老龍當眼看,唐朝香火救凡民。起死回生如反掌,靈丹救濟世間人。煉靈丹,治妙藥。傳海上之仙方,引龍宮之妙訣。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大唐醫祖,濟世高隍天尊。

志心稱念開元普度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持誦藥王孫真人寶誥可保長生,勤行唸誦,自有靈驗!

幼號神通,長多奇蹟。行善濟人,醫德高尚

孫思邈祖師,京兆華原人,唐代醫藥學家,被後人稱爲“藥王”。約公元541年出生在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父母爲耕織爲業,養家餬口。自幼遭受風冷,缺喫少穿,身瘦力弱,經常生病,爲尋醫看病,幾乎花盡了家的的收入和田產。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受到老師的器重,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學說。

孫思邈七歲入學就讀,由於聰明過人,每日能誦讀千餘字,很受老師的器重,十八歲立志學醫,二十歲即爲鄉鄰治病,孫思邈成年後,對老莊百家之說猶感興趣。有一次,洛州總管獨孤信路過華原,無意中遇到孫祖,驚奇地說:“這是一個聖童”。但深感受其見識高超而家境貧寒,將來不會被重用。

周宣帝時,他便退隱至太白山學道,每日煉氣養形,求學度世之術,終有成就,體合道真。他不但通曉如何推算天文曆法,還精究醫藥之學,且通過審察人之聲色,以診其疾。

孫思邈對古典醫學有深刻的研究,對民間驗方十分重視,一生致力於醫學臨牀研究,對內、外、婦、兒、五官、鍼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項成果開創了我國醫藥學史上的先河,特別是論述醫德思想、倡導婦科、兒科、鍼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

他還一生致力於藥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終南山、下江州,隱居太白山等地,邊行醫,邊採集中藥,邊臨牀試驗,孫思邈是繼張仲景之後中國第一個全面系統研究中醫藥的先驅者,爲祖國的中醫發展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功德。

後周宣帝時,朝廷多故,社會動亂,孫思邈隱居秦嶺太白山中。當時,大將軍楊堅輔政,下詔徵孫思邈爲國子博士。孫思邈託疾不就任。他曾對人說:“過此五十年,當有聖人出現,我纔出來幫助他,來濟世活人”。

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經典,探索養生術,同時也博覽衆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認爲道在身內而不在身外,一個人只要潛心靜性、煉氣養形,雖無師傅指點,也可達到養煉目的。所以,孫思邈拒絕世俗往來,傾心於道的修煉,並不絕總結前人養煉的寶貴經驗,而最終功滿道成,成了一名恪守道規,無師自通的道士。

孫思邈不斷總結仙道經驗。他認爲修道之士飛昇成仙,必須修德積善,積善愈多,仙階就愈高。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爲他的終生事業,還制定了“救疾濟危”“無慾無求”的標準,廣積善德,務欲成仙。醫離不開藥,他爲了解中草藥的特性,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嵋山的老林中,尋求藥農,多方採集,分類總結。後來,他所著的醫書中八百多種草藥,就是這個時期積累的。

爲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開始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根據史志、本草、《道藏》等文獻,以及陝西省耀縣藥王山有關碑刻,孫思邈的著作80餘種,今多亡佚。

孫思邈醫德也十分高尚。他認爲,醫生須以解除病人痛苦爲唯一職責,其它則“無慾無求”,對病人一視同仁“皆如至尊”,“華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體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畢生精力實現了自己的醫德思想,是我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是中國古代當之無愧的著名科學家和思想家。

懸絲診脈,虎守杏林。身穿龍袍,腳騰火輪

唐貞觀年間,長孫皇后懷孕已十多個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臥牀不起。雖經不少太醫醫治,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太宗愁鎖眉頭,坐臥不寧。徐茂功將孫祖推薦給太宗。

孫祖受詔後,一面向皇后身邊的宮娥采女細問病情,一面認真審閱太醫的病歷處方,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後,他取出一條紅線,叫采女把線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孫祖捏着線的一端,在皇后房外開始 “引線診脈”了。

沒有多大工夫,孫祖便診完了皇后的脈。原來,孫祖醫術神奇,靠着一根細線的傳動,竟能診斷清人體脈搏的跳動,這就是他被羣衆稱爲神醫的原因。

後經孫祖診治,皇后產下了皇子。孫祖不願在朝爲官,立志漂泊四方爲廣大人民羣衆舍藥治病,並撰寫《千金方》濟世活人,向太宗陳述了自己的志願,婉言謝絕了太宗賜給的官位。太宗賜給他“沖天冠”一頂、“赫黃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馬一匹和千兩黃金、綢緞百尺。孫祖又拒絕了太宗賜給的黃金綢緞。

唐太宗深爲孫祖的高尚品德和爲人處事的精神風貌所感動,同文武百官將他送出皇城,任他去名山大川採集藥材,爲黎民百姓救死扶傷,任何人不得阻攔。唐太宗十分欣賞孫祖,後來還曾親臨華原拜訪孫祖,並賜他頌詞一首。直到現在,藥王山南庵內還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臺”、“唐太宗賜真人頌”古碑一通等。

虎守杏林典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精研醫學併兼通玄門典籍,被譽爲“藥王”的唐代著名醫學家孫祖晚年曾雲遊於邱縣。觀其景物優美,民風淳樸,遂留連忘返客寓郊寺,懸壺行醫無慾求,施醫無類,師承董奉爲人治病不收錢,不受謝,惟望患者病癒後在寺旁植杏樹三株,經年植杏樹百畝,鬱然成林,杏熟以杏易谷賑貧。

此間,有虎伏跪求醫,孫祖首創“虎撐”治癒金簪卡喉之疾,虎有靈性,不復危害人畜,感恩爲其守護杏林並充當藥王坐騎。藥王佩逝,虎繞寺哀嘯三日,不知去向。

名傳朝野,著書傳世。諭該三教,方著《千金》

唐高宗永徽三年,孫祖根據多年來的行醫經驗,並會通古今,撰成了《備急千金要方》,共三十九卷,三百二十三門,方、論共五千三百首。其內容包括診療、鍼灸、導引、按摩等,相當全面。提出了“人命至重”的道家醫療觀點。書中記載了具體治療腳氣病的方法,比歐州人早一千多年。他把婦、兒科目放在卷首,以視重視;孫祖看到複方,一方可治多病或多方可治一病的方法。

永徽四年,全國瘟病流行,一時難以控制。一些僧道藉機以“祕丸”、“神丸”欺騙患者,大發橫財。這年四月,朝廷下令全國禁止僧、道遊醫爲民治病,違者予以治罪。孫祖得知這個消息後,遂隱居耀縣城東的五臺山。在五臺山中,他除了煉養氣功還精心煉丹製藥,以備將來爲民治病。孫祖著《丹經》、《攝生真錄》、《福祿論》、《五兆算經》和《明堂經圖》,還爲《老子》、《莊子》作了注,爲道教的理論建樹,作出了貢獻。

顯慶二年,唐高宗詔令檢校中書令許敬宗等人會同名醫撰寫《唐新本草》。第二年,孫祖被召至長安,住在鄱陽公主舊宅。在編寫《新本草》過程中,他不僅對陶弘景《本草》《名醫別錄》作了訂正,並增補了百多種自己曾實踐有效的藥草。顯慶四年四月,圖文並茙的一部《唐新本草》撰寫完成,這是世界上首部國家藥典,共五十五卷,八百四十四種藥物。由於孫祖參編有功,唐高宗親自召見,並授予諫議大夫職,孫祖固辭不受,孫祖願到殿中省尚藥局工作。於是,高宗親授他承務郎。這承務郎屬從八品寄祿文散官,享受國家待遇。尚藥局無具體任務,僅是指導御醫診病和用藥。孫祖在此任上,因時間充裕,精研醫學和道教典籍。

孫祖因有高尚的醫德,精湛的學識,曾多次隨高宗出遊,並結識了不少當朝名士,書法家宋令文、醫藥學家孟詵皆拜師問道。太醫謝季卿,鍼灸學名醫甄權、甄言兄弟和藥性學家韋慈藏等,經常到孫祖居處研討學問和醫技。孫祖在特殊的情況下,還爲朝廷命官看病治病。大理寺卿趙某患風溼性膝關節炎,入朝無法跪地,經孫鍼灸治療,月餘天氣,病患全除。還有“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懷才不遇,身患絕症,不能赴任,臥病長安,後經孫醫治,痊癒了。盧照鄰便拜思邈爲師,並從師學習醫術推步、導引天文、養生等。盧照鄰後來,成爲唐代很著名的“仙宗十友”之一。

唐高宗顯慶六年,高宗讓權,武則天“稱制”。孫祖曾離京隱居嵩山修道。有一年,大旱不雨,武則天下詔選道德高尚的僧人祈雨,但無效;無奈,只好召孫祖入宮於內殿設壇行祈,當夜大雨。思邈說:“我修心五十年,不爲天知,伊、洛二龍告訴我:若不是做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事,怎麼能昇仙?”後來,我撰寫了《千金方》行傳於世。

高宗咸亨四年,高宗患病,詔孫祖入宮,蒙高宗看重。上元元年,孫祖打算訂補《千金要方》,藉口患疾,請允還山。高宗感其忠誠侍御十六年,特賜良馬和原鄱陽公主封邑,後來,孫祖回到華原五臺山。於開耀元年,撰成三十卷《千金翼方》。是年冬天,孫祖無疾而終,享年141歲。孫祖遺囑弟子對其薄葬,不藏明器,不奠牲牢。停屍月餘,顏貌如生,色潤不改。入斂就棺時,發現衣裳空空,人們感到很奇怪,都認爲是尸解成仙了。孫祖傳世著作達七十七種,加上一些節本總八十六種。其中最著名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被後世奉爲醫學聖典。

唐高宗咸亨二年,《千金要方》流傳到日本,視爲國寶。宋英宗治平三年,林億奉詔修《千金要方》,刊佈於世。宋徽宗宣和四年,郭思刪節《千金要方》爲《千金寶要方》,刻石於華州官署。明代宗景泰六年,楊勝賢木刻本傳世。明穆宗隆慶六年,刻《千金寶方》、《海土方》石碑於五台山。唐末,時人稱五臺山爲“藥王山”,並建“藥王祠”。宋徽宗封孫祖爲“妙應真人”,明世宗定他爲“先臣”,清順治奉他爲“神醫”。此後,“藥王孫祖”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潛心醫藥治病救人,淡泊名利得道昇仙

據史書記載,孫思邈從小勤奮好學,七歲讀書,每日能背誦一千多字,有“神童”之稱。二十歲已精通諸子百家學說,融匯三教,尤其擅長天文、曆法、占卜等術。

關於孫思邈的學醫經歷,據《千金藥方》自序所說:“其自小體弱多病,又看到周圍百姓爲病折磨而死的慘狀,遂萌生了精研醫道的決心。

孫思邈一生刻苦鑽研,他將唐以前所流傳下來的各種藥方及自己行醫的驗方,同時又廣泛收集民間的各種藥方及經驗,遂著成了聞名於世的醫學寶典《千金要方》。

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三十卷,內容極爲豐富,分醫學總論,婦人、少小嬰孺、七竅、諸風、腳氣、傷寒、內臟、癰疽、解毒、備急諸方、食治、平脈、鍼灸等,共計二百三十二門,收方五千三百例。其中,該書還首創“複方”的先例,如《傷寒論》的體例是一病一方,而他在《千金要方》中發展爲一病多方,還靈活變通了張仲景的“經方”。他有時兩三個經方合成一個“複方”,以增加治療效果;有時一個經方分成幾個單方,以分別治療某種疾病。這是他對醫學的重大建樹,也是醫學史上的重大革新。

《千金翼方》是孫思邈對《千金要方》的補編書。此書共三十卷,其中他將唐代以前本草書中沒有記載的810餘種藥物,進行考證和實踐,並補充了很多方劑和治療方法。《千金翼方》和《千金要方》兩部書,合稱爲《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以前醫藥成就最全面、最有價值的系統總結,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類書。

《歷代名醫圖贊》說:“唐孫真人,方藥絕倫,扶危拯弱,應效如神”。宋代郭思高度評價《千金方》時說:“世皆知此書爲醫經之寶”。清代醫學家徐大椿說:“用意之奇,用藥之妙,亦自成一家”。

隨着盛唐文化的對外交流,《千金方》也隨之走向國外,深深影響了諸如日本、韓國、朝鮮的漢醫文化。

孫思邈在煉丹活動方面,他總結了唐以前的煉丹方式、方法、用藥及配方等,最後提出了“硫磺伏火法”的論述和方法。對我國“火藥”的發明做出了巨大貢獻!

孫祖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名家,尤其對醫德的強調,爲後世的習醫、業醫者傳爲佳話。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範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專門立題,重點討論。而他本人,也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爲歷代醫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偉大醫學人物。

唐代名醫孫祖被尊爲藥王,他卻不用動物入藥。他說:“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呼!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爲藥者,良由此也。”

隋文帝輔政時期,預聘其爲國子博士,遭其婉拒,並說:“五十年後,自會有聖人出世,那時我自然會去助他,以濟生人”。唐太宗時,下旨召請思邈入京。但當太宗皇帝見到其真人時,不禁驚訝其容貌仿若少壯一般,感嘆道:“我素來聽說道長之德行,對您十分尊重,真羨慕那些能在您門下從學的徒衆,這是我的真心話”。遂欲授以爵位,思邈固辭不受。唐高宗初即位時,欲拜其爲諫議大夫,思邈復固辭之。

唐高宗永徽三年二月十五日,時年已百有餘歲的孫思邈,於清晨沐浴後,儼其衣冠,端拱以坐。叫來堂下子孫說:“我爲世人所逼,隱於洞府修煉,將升無何有之鄉,臣於金闕,不能應召往來。”並留遺囑,喪事從簡,語罷便氣絕身死。後人守喪一月有餘,見其容顏絲毫不變,猶如在世一般。剛欲舉屍入棺,卻只有一件空衣在此。在場的人這才省覺,其早已煉就尸解上道,位證真仙了。

藥王孫思邈真人傳說故事

1

志學於醫,槐蔭苦讀

孫思邈從小體弱多病。他先後兩次患熱病,一次患冷痢。每當他面黃肌瘦,飽嘗病痛之苦的時候,母親總是日夜守護在他的身邊,給他熬藥喂藥。父親也揹着他翻溝過嶺去找醫生。次數多了,支付不起醫藥費用,就只好變賣家產。孫思邈看到,由於自己的病,給父母造成這麼大的困難,心裏難過。他從自己幼年的痛苦經歷認識到疾病對人的危害,體會到醫生能夠解除病人的痛苦。於是從很早就萌發了學醫的願望。

孫思邈天資聰明,“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他在離家較遠的私塾土窯洞裏上學,不僅在課堂上用心學習,還經常在家鄉的魚兒嶺一棵槐樹下讀書。通過刻苦用功,使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從孫思邈的時代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雖然滄桑變幻,他當年讀書的窯洞早已湮沒,但這棵“千年古槐”現在依然旺盛地生長在他的家鄉孫家原,成爲歷史的見證,供遊覽觀賞,留給世人不盡的緬懷和無限的遐思,激勵學子敬業奮鬥。

2

衝破世俗

少年時的孫思邈躊躇滿志,意氣風發。他排除封建等級觀念,敢於衝破當時盛行的儒士書生通過讀書而進身於仕途的世俗,敢於批評鄙視行醫救人的極不合理的社會偏見。他不隨波逐流,不屑混跡官場、沽名釣譽,而從解除人民痛苦的角度出發,以“大慈惻隱之心,普救含靈之苦”爲念,胸懷濟世之志,準備把畢生精力貢獻於醫學事業,他的思想境界和眼光就遠遠地高於當時的世俗之輩。

3

衝破世俗

孫思邈把貧苦農民和病患者的疾苦看成自己的疾苦,一心一意地爲他們服務。他主張:若有疾厄者來求救時,醫生不能先顧慮自己的得失而瞻前顧後,寧肯自己跋山涉水,飢渴疲勞也要去救等待醫診的病人。

孫家原村南邊有一條澗溝,水流湍急。爲給溝那邊的羣衆治病,他不顧激流險阻,不顧深秋河水的冰冷,時常淌水過河。有一個“火燒澗溝水”的故事,指的就是這方面的事蹟。說的是天神爲了讓孫思邈給對岸的病人治病,在他過河時,用火把水燒乾,待他過去了再復原。孫思邈長期爲勞動人民“濟疾解危,一心赴救”多少年如一日,贏得了廣大人民羣衆的尊敬和愛戴。

4

藥材種植

對於中草藥的研究,是孫思邈堅持終生的重要實踐活動之一。他很早就開始在家鄉上山採藥。爲了採藥,他攀懸崖、穿峽谷,跑遍了家鄉的山嶺溝壑。他還在家鄉開闢了藥材園,種植藥材,從下種、施肥、收採到炮製、貯藏等,不僅精心操作,而且有詳細的記錄。他把藥材分爲玉、石、草、木、人、獸、蟲、魚、果、菜、米、谷等幾大類,記載了八百餘種藥名。他按藥物功用,將藥物分爲65類,以“總攝衆病”,“臨事處方,可得依之取決”。很有實用價值。直到千年之後的現在,孫思邈的這些記載,仍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作用。

5

衡山釆松脂

唐貞觀年間,孫思邈從江州到南嶽衡山。衡山流泉飛瀑,峯巒蒼翠,有“五嶽獨秀”之稱,是歷代帝王祭祀之地。衡山盛產銀杏、金銀杉等珍貴草木,爲孫思邀考察醫藥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孫思邈在衡山,爲了採集松脂,於立夏那一曰,從山嶺向東跋涉“四百八十里,又南行入谷五十里”,到“有大石四十餘丈之處,見南面有大松三十餘株”,終於採到了“不見日月之松脂”。又將其帶回煉製成“衡山松脂膏”,服之使人可以“耐寒暑,“五臟補益”。這些生動的事實足以可見孫思邈當年採藥時用心的專注和經歷的艱難。

6

友人論學

令狐德棻,初唐著名的史學家,主編《周書》、《晉書》等,歷任禮部侍郎、弘文館學士等職。他與孫思邈是同鄉人,在京城期間兩個人交往甚爲親切,時常相聚談古論今。令狐德棻瞭解孫思邈的淵博學識,深知其思想早已超出醫學範疇。在他們的談論中,孫思邈把哲學思維和醫學相結合,由哲理會通醫理,闡發了 “妙解陰陽”、“ 慎以畏爲本”等一系列真知灼見,讓令狐德棻非常折服。孫思邈在同令狐德棻的談論中,也吸收許多文史方面的知識。

7

魏徵問史

孫思邈見多識廣,有極其淵博的歷史知識,特別是對南北朝後期和隋朝的歷史,更是通曉備至。唐貞觀三年.,孫思邈著作《丹經》寫成。在其中的“內伏硫黃法”中詳細記載了火藥的配方,爲後來火藥的成功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26

敬德追袍

開國元勳尉遲敬德聽到唐太宗封孫思邈爲藥王的消息後,大爲不悅,心想自己爲唐朝打天下,屢立戰功,也沒有封王,孫思邈進京才幾天,竟得到如此殊榮。他要追趕孫思邈,奪回王袍王冠。孫思邈預知有人要來奪王袍,就把沖天翅扳成順天翅,把黃袍翻穿成紅袍。敬德領兵追到灞橋時,見孫思邈卻是身穿紅袍,頭戴順天翅,在柳蔭之下恭候。敬德感到不好意思,便改口說:“我專程趕來,想討些靈丹妙藥。”孫思邈送給他靈丹十八丸,保他東征勝利。經過同孫思邈接觸,感受到他的高尚品德,敬德後悔自己不該妒忌,便擊掌發誓,願在孫思邈成聖後站班助威,聽憑他用。

27

離家隱居

孫思邈辭去北周朝廷的徵召,官府大爲不悅,有抗旨之嫌。孫思邈“恐徵書之復至” 毅然決定去太白山隱居。鄉親們知道他要離家出行,有人前來勸阻。孫思邈向鄉親們做了耐心的解釋。面對妻子依依不捨的傷感神色,他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精研方藥,遠遊行醫,普救含靈之苦,乃吾之所志也。”北周大象元年深秋,孫思邈告別家鄉,告別親人,去太白山隱居。臨別時,妻子兒女和鄉親們送他到村外很遠的地方,依依不捨,相互再三囑咐之後,才揮淚離去。

28

一針救二命

孫思邈出診路過一個村子,看見路上有一滴滴的鮮血,斷斷續續,一路滴去。他向過路人詢問情況,知鮮血是從一羣人抬着去埋的一副棺材裏流出來的。孫思邈便立即順着血跡向前追去。一直追到墓地,他大聲疾呼:“不要埋人!”並叫他們打開棺材。人們以懷疑的態度照辦了。待打開棺材一看,見躺着一個年輕產婦,面色蠟黃。孫思邈摸過脈搏,又從藥包裏取出幾根銀針,在產婦身上紮了幾針,然後又取出一些藥末,給她灌進嘴裏。過了一會兒工夫,產婦動了,睜開眼晴,最後還生下了嬰兒。產婦的丈夫和周圍人們由懷疑變成驚喜,讚歎不絕:真是神仙下凡,有“起死回生”的本領。於是,謝恩的人羣跪了一地,叩頭不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