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告誡:能做到“這兩點”的人,早晚成大器,看看你有嗎?

一、做事要認真、看事要淡然

《小窗幽記》: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則世緣易墜;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則空趣難持。

釋義:一定要有出世的襟懷,才能做入世的事情,否則在塵世中易受種種誘惑而迷惘;一定要深入世間才能真正地出世,否則就不能長久地保持超然淡泊之心。

“世”,並非僅指這個世界。因爲人即使離開這個地球,到太空或別的星球上去,仍然會有精神的痛苦和煩惱,所以“世”實指人的一切所見、一切所想,也就是說宇宙中一切色相和見聞覺知的存在。

“出世”,是指人的精神超脫世間的痛苦和煩惱。“入世”,是指人的精神在於世間的痛苦和煩惱。“出世”,並不意味着圓寂昇天、出家當和尚、當尼姑,不涉足於世間的俗務。“入世”,也不等於沉迷於紅塵世界,被七情六慾所牽,被物所轉。

入世是儒家的思想,出世是道家的境界。佛家則認爲,所謂一切衆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種樂觀積極的態度。可以說,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出世與入世,是個久遠的話題與社會現象。在以後的人類社會中,這種現象估計也不會消失。

朱光潛先生說過:“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

我信服這句話,朱先生是用極簡單的語言,說出了人生極複雜的道理。人生一世,如草生一秋,是匆匆忙忙的短暫。所有的人,上自帝王顯貴,下至黎民蒼生,都是這匆匆舞臺的演員和看客,無論是天才還是愚飩,到頭來都擺脫不了一個毫無二致的結局。

有了這樣的洞察,人們就會在不免有些蒼茫的悲涼中,獲得某種頓悟。參透一切苦厄,把身外之物看淡,豁達、瀟灑,了無牽掛,無憂而有喜。尊重生命、尊重客觀規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態對事。

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對有些東西看得淡一些。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以這種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就會事半功倍。

二、既相信自己,又順應自然

《小窗幽記》:達士盡其在我,至誠貴於自然。

釋義:通達的人把自己的命運寄託在自己身上,但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在現實生活中,僅僅具有自信並不能代表成功,成功在很多時候,需要人們遵循自然規律,敬畏自然,順應自然,因爲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

孔子的學生子路有一次對孔子說:“老師,請問死是怎麼一回事?”

孔子對這個老是喜歡提古怪問題的弟子早就有些不耐煩,他把臉一沉,說:“生的道理我還沒弄明白,怎麼懂得什麼是死呢?”把子路嗆得一鼻子灰,把頭一縮,再也不敢開口了。

儒家把全部的心思都花在社會與人生上,他們對死亡談不上什麼高明的見解,可能也是事實,孔子自稱不懂得死是怎麼回事也許不是客氣話。

高山和深谷都會有所變化,何況是有着肉體的人呢?

有些人一發現自己的臉上有了皺紋,或者是頭上有了幾根白頭髮,就發愁不已,這就是不懂得自然的道理。

對於生老病死要能聽其自然,這樣才能擁有一個瀟灑自在的人生。每一個人都熱愛自己的生命。熱愛自己、珍惜生命並沒有錯。

《伊索寓言》中有一個故事——

有一個老人上山砍柴,把柴扛在肩上走了很遠的路,他又累又渴,不得不把柴放在路邊,好歇一會兒,此時他順口說了一句:“唉!還不如死了的好。”死神聽了這話,連忙跑來問他說:“你需不需要我的幫忙呀!”老人並沒有要求死神把他帶走,反而說:“請你把那捆柴放到我的肩上!”

寓言中的這位老人心態上的變化,很有意思,也頗見人生的道理。

既充滿自信,又順應然,這纔是我們需要的真正的人生。

- The End -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請留言,大家一起交流。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