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知道今天5月19日是中國旅遊日,但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這個與旅遊有關的節日源自明代旅遊“博主”徐霞客——他的《徐霞客遊記》的開篇始於5月19日,因此後來人們倡議將這個日子定爲“中國旅遊日”。徐霞客曾行過萬里路,而溫州雁蕩山亦是他曾探訪數次的一站。

與行路不便的古代相比,交通發達的現代社會爲旅行的人們提供了更爲便利的條件和無限的可能。雁蕩山的旅遊開發還算比較成熟,遊客可以自駕抵達,也可以搭乘動車高鐵前往。而雁蕩山火車站,可以算是我在國內見過的最美的火車站之一。

晴天模式之下,山和雲都自帶濾鏡,美得宛如漫畫世界。

在火車上欣賞沿途的風景,雲朵甚有層次感。

雁蕩山的景點比較多,且獨立售票。當然,遊客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行程安排而選擇不同的聯票套餐。而在雁蕩山的衆多景區之中,被稱爲“雁蕩三絕”的靈巖景區、靈峯景區和大龍湫景區是大多數遊客都會前往遊覽的地方。此文介紹的主要是北雁蕩山的幾處景點。

靈巖景區被譽爲“雁蕩之明庭”,摩崖怪石,巧奪天工。我個人覺得靈巖景區還挺適合散步,慢慢散步,邊走邊看,基本上也沒有很陡的路,不會很消耗體力。

大龍湫景區可以說是雁蕩山的“門面擔當”,基本上,來雁蕩山遊玩的人,基本上都不會錯過大龍湫。當年徐霞客三訪雁蕩,非常具有探索精神地要尋找大龍湫之源頭。

我站在大龍湫之下,看到飛瀑落至潭中,白沫形成龍的模樣——大龍湫,果然與“龍”甚有緣。

大龍湫瀑布之下,有忘歸亭和觀瀑亭。觀瀑而忘歸,古人也是好雅興。

從大龍湫出來之後,我想到徐霞客曾在遊記裏提到他們當晚留宿於大龍湫附近的能仁寺,於是便也走去能仁寺看看。

能仁寺的遊客並不多,但不顯寂寥。開門見山,回頭是岸,山中古寺,也是妙趣。

靈峯景區有些特別,分爲日景和夜景(如果單獨購票的話,日景和夜景的票是分開發售的)。有人覺得日景比較美,有些人則更喜歡夜景。當年郭沫若寫靈峯夜景的文章讓它自此聞名。當然,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有人喜歡靈峯夜景給人帶來的無限想象空間,而有人更喜歡日景的明朗和直白。我個人覺得,如果時間允許的話,不妨兩者都感受一番,畢竟,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揣測並確定你的旅行口味。

靈峯景區內頗有名氣的夫妻峯。

當然,除了“雁蕩三絕”之外,雁蕩山的其他景區也各有特色,值得一遊。若搭乘纜車遊覽方洞景區,可以從高角度感受雁蕩風景。

方洞的索橋,雖然搖搖晃晃,但我並不很恐高,倒也覺得還不錯。

在感受了國內的部分名山大川之後,我覺得雁蕩山是我爬過的最不累人的山——爬得不怎麼累,也能看到很壯麗的風景,不必怎麼流汗,也可以感受山水之美,體力與觀景的性價比很高。

(作者:過期遊記;圖文皆爲原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