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李定國連敗清朝二王,復地千里,兵鋒正勁北進中原,匡扶明朝山河時,後方坐鎮的孫可望卻妒其功勞,密謀除掉他,李定國不得已撤兵回到廣西。其中張獻忠手下的李定國就是其中一位。

明朝崇禎年間,全國遭遇連年饑荒,很多州縣莊稼顆粒無收,加之官吏的腐敗,賦稅的繁重直接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被後金折騰的焦頭爛額的崇禎皇帝不得不拆東牆補西牆,調集各路精兵全面鎮壓農民軍,結果農民軍非但沒有被剿滅,明朝反而因此滅亡了。

農民軍爲什麼如此難以被剿滅呢?拋開明朝財政的拮据和指揮的失當外,在農民軍內部其實有着一批能征善戰的驍將也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張獻忠手下的李定國就是其中一位。
李定國是陝西榆林人,在張獻忠起義時,李定國被張獻忠看中,隨被收爲義子。李定國17歲時,身長八尺有餘,武藝高強,有勇有謀,軍中稱其爲小尉遲。在跟隨張獻忠轉戰各地,李定國屢立戰功。二十歲單槍匹馬射殺明軍上將“神弩王”張令,二十一歲,帶二十六名騎兵奇襲襄陽,擒明朝親藩襄王。張獻忠稱帝后,封李定國爲安西將軍。

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吳三桂放清軍入關,張獻忠開始舉兵抗清。順治三年,清兵攻入四川,張獻忠戰死。其義子孫可望被推爲新國主,在昆明建立新政權。由於勢單力薄,爲了避免被清軍消滅,孫可望決定聯合南明抗擊清軍。在接受南明的封爵時李定國立誓從此效忠南明政權,反清復明,終生不叛。此後這支與明軍長期鬥爭的農民軍開始扛起了反清的大旗。
順治九年,李定國進攻湘桂,一路攻無不克,連戰連捷,六月攻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自殺身亡,八月收復梧州,平定廣西全境。清廷接到急報,派親王尼堪率領數萬精銳八旗兵南下救援。李定國採用臨陣詐敗,誘敵深入之計將八旗軍引入埋伏。隨後大破清軍,清軍主將尼堪被殺死。這次大捷徹底打破了八旗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連順治帝也悲嘆到:我朝用兵,從無此失。

李定國從此名揚天下,成爲南明最後的擎天之柱。就在李定國連敗清朝二王,復地千里,兵鋒正勁北進中原,匡扶明朝山河時,後方坐鎮的孫可望卻妒其功勞,密謀除掉他,李定國不得已撤兵回到廣西。
順治十一年,李定國再度集聚兵力,並和鄭成功約定水路並進,攻克廣東,徐圖中原。然而在新會之戰中,鄭成功卻沒有赴約,李定國因爲沒有水師,圍城數日未能攻破,在清軍援兵到來後,局勢失利的情況下被迫撤退。清軍乘勝進攻,奪回了廣東州縣和廣西部分地區。此戰李定國損兵折將,實力大減,再無力發動大規模的反清戰事。

孫可望篡權失敗後,投降清朝,並將雲貴地區的地形,兵力部署等透露給清軍,清軍隨後攻陷貴州,威逼昆明。李定國只得避敵鋒芒,兵力被清軍壓制在邊境線一帶。順治十八年,李定國在朔州之戰後,舊病復發,並常常慨嘆未能恢復明朝疆土,其後憂鬱成疾,死於景線。臨終前告誡其子李嗣興說:“寧死荒徼,無降也!”

由於南明皇帝已經被叛臣吳三桂勒死,李定國死後,部下都失去了凝聚力,很多人都投降了清朝。李嗣興也未能遵從父親的遺願誓死反清,而於康熙元年拜表投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