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記得中學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叫《岳陽樓記》,相信很多人也都背過,開篇即述“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慶曆四年是何年。後來學着學着,知道了歷史上范仲淹曾主持過新政,王安石主張過變法,但都以被貶告終,卻不知范仲淹之事始於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緊鄰慶曆之後,亦未曾細想兩次革新爲何都能有始未得善終。

看完《清平樂》,先說說電視劇本身,這應該是近幾年來最講究臺詞的劇本了。

仁宗這個角色演得很穩,沒有浮,不容易;

皇后這個角色前期不出彩,後面卻讓人看得入情,入境;

劇中副歌多有名篇出處,甚得其味;各家名臣雖未立傳,但皆有結局描述,頗爲難得;

最不使我想去關注的,當是徽柔的感情戲了,但此間又多有隱匿仁宗的帝治伏線,不好捨去;

就演技而言,公主戲如同前期的皇后,不盡人意卻也不盡相同,這些與年紀不太相符的語氣和言辭,或許便是順了百姓心中所期待,朝臣所逼迫出來的模樣。

再說說這部劇給我帶來了什麼。

很多人都說《甄嬛傳》好看,《知否》好看,可它們到底教會了觀衆什麼?是陰謀還是陽謀?

存在的意義究於此處?我自是無法理解的!

我想着文化的傳承終究離不了歷史的沉澱,一個人如果不讀點歷史,終究只能浮於表面,似浮萍無根,人云亦云,就如《紅樓》中所言的那般“可憐一副好皮囊,其實腹內草莽”。

我記得中學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叫《岳陽樓記》,相信很多人也都背過,開篇即述“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慶曆四年是何年?滕子京是何許人?爲何會謫守巴陵郡?范仲淹又何以爲其題文?讀書的時候是不知道的,看過劇我知道了;

小時候還背過晏殊的《蝶戀花·一曲新詞酒一杯》、《浣溪沙·檻菊愁煙蘭泣露》、《玉樓春·春恨》,好生喜歡的古詩詞,卻只知道作者文氣很大,而不曾注意過晏相的理政也是如此通達;

後來學着學着,知道了歷史上范仲淹曾主持過新政,王安石主張過變法,但都以被貶告終,卻不知范仲淹之事始於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緊鄰慶曆之後,亦未曾細想兩次革新爲何都能有始未得善終?

難不成真真就書本里的一句“保守派實力過於強大”?

再有考試的時候,也會經常遇到“唐宋八大家”一類的字眼,唐朝的韓柳,宋朝的三蘇王曾歐陽修,但這裏面究竟誰長誰幼,誰前誰後,我其實未曾理會過,這該是應試教育的悲哀,好在於此,我便知道了宋朝是歐陽修在前,王安石居中,三蘇曾鞏發聲其後。

而且我亦知道了這個時段,還有柳永、韓琦、富弼、蔡襄、包拯、蘇舜卿、崔白、司馬光、晏幾道、周敦頤等等一衆名家,他們大多受惠於仁宗這位主政者,如此這般的一個朝代,真真使人心嚮往之!

我自是喜歡能給自己帶來收穫的東西,爲此也免不得要給上10分評價,想着用心寫劇不易,用心拍劇也不易,但能拍出有意義的劇,更爲不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