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另據觀點地產新媒體瞭解,早在幾年前,萬科和遠洋曾自建房地產營銷體系,將之前與多家房地產銷售代理公司聯合代理的模式調整爲全面自建。據觀點地產新媒體瞭解,目前陽光城自建代理公司也處在摸索階段,並沒有明確的落地指引。

觀點地產網 所有消失的東西,都曾經存在過。對代理行業而言,時間正在體現它的殘酷性。

近日據媒體報道,陽光城一份內部文件稱,集團決定成立代理總公司,負責陽光城的樓盤代理銷售,初步在福建大區、廣西區域、川渝區域、湖南區域四個區域進行試點。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瞭解,目前陽光城自建代理公司也處在摸索階段,並沒有明確的落地指引。

事實上,從萬科、遠洋到保利,越來越多的房企試圖減少對中介代理機構的依賴,開始自建代理公司。

業內人士看來,隨着房地產暴利時代結束,房企不得不向經營要利潤,減少一定的營銷費用也可以更多爲利潤做貢獻。

另一方面,儘管地產行業仍然每年都在創造新的銷售紀錄,但代理行業的利潤和生存空間卻越來越受到擠壓。

這個上世紀90年代自香港傳入的行業,正經歷着從“存在即合理”、艱難轉型,甚至逐漸消失的過程。

自建代理利與弊

減少營銷費用支出、便於企業管理,是外界對房企自建代理公司的普遍解讀。

年報顯示,2019年陽光城銷售費用爲25.69億元,較去年同期17.57億增加46.21%,佔公司營業成本的5.7%,去年同期爲4.2%。

與此同時,2017-2019年,陽光城淨利率分別爲6.72%、6.92%和7.08%,歸母淨利率爲6.22%、5.34%和6.59%。儘管逐年穩定提升,但與行業優秀水平尚有差距。

當土地紅利時代一去不返,自建營銷體系或許會是房企降低佣金成本、營銷費用,以提升盈利指標的手段之一。

“很尷尬,公司自建營銷團隊做得好好的,不理解爲什麼要建立代理公司,所以目前也還在磨合。”有接近陽光城的人士對觀點地產新媒體稱,剛開始收到集團的指令也比較迷茫,甚至認爲建立渠道團隊或許會更有實際價值一些。

有觀點認爲,摒棄代理機構實際上並不能爲房企控制費用做出太大貢獻。

一位資深代理行業的從業者透露:“曾經接觸過萬科某個項目,費率只有0.45%,萬科自己的代理公司甚至都認爲太低而不做,所以我看不到房企自建代理公司有控費的可能性。”

世聯行年報則顯示,該公司2019年上半年平均費率僅有0.81%,下半年則進一步降至0.8%,爲近五年來最低。

對房企而言,目前大部分頭部房企的營銷成本約佔成本4%左右,處於相對較低水平。因此,即便房企全部採用自建營銷團隊,對降低營銷成本的貢獻也比較小,很難以此提升利潤率。

上述人士同時指出,過去開發商需要代理,但現在吸引他們的條件弱了。一方面由於代理行業的水平在下滑,另外開發商也有一些灰色空間。

儘管對控制成本作用不大,但其進一步分析認爲,自建代理公司可以將原有團隊脫離開發公司的薪酬制度,將這一部分人力成本劃到乙方公司,進而提高上市平臺的人均產值,美化上市公司報表。

此外,落到具體項目上,若一些賣得比較差的項目或者市場環境較差時,聘用的代理公司並不會投入太多營銷力量,導致這些項目樓盤採用銷售代理的效果不佳,採用自己的銷售團隊當然會有更好的效果。

對於自建代理公司的目的,陽光城在內部文件中則表示:“爲促進銷售,提升影響團隊戰鬥力,初步在福建大區、廣西區域、川渝區域、湖南區域四個區域進行試點。”

另據觀點地產新媒體瞭解,早在幾年前,萬科和遠洋曾自建房地產營銷體系,將之前與多家房地產銷售代理公司聯合代理的模式調整爲全面自建。

此外,保利在2001年就成立代理公司保利投顧,復地旗下也有策源置業,經營範圍包括投資管理、房地產經紀、房地產營銷策劃、諮詢服務等。

不過,無論是陽光城還是此前的萬科、遠洋等,自建銷售團隊只在個別項目和區域進行嘗試,不是針對全國項目銷售策略的整體調整。

地產中介冷與暖

從與開發商脣齒相依,到可有可無,在依舊熱鬧的地產江湖中,如今地產代理似乎進入了真正的“寒冬”。

嚴格來說,地產代理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末的香港。

以美聯、中原爲代表的香港代理行在遍地黃金的八十年代迅速發展,成爲除股票經紀外最炙手可熱的職業。

九十年代,隨着國內房地產行業市場化,代理體制從香港傳入內地。

1993年,宏觀調控給當時過熱的房地產二級市場降溫,大量積壓樓盤出現營銷難題,同時買方市場的形成使新項目銷售出現不暢,這給內地剛起步的房地產代理業提供了機會。

正是這一年,陳勁松與妻子佟捷在深圳創建了世聯地產。

在那個建築包工頭還不太明白賣房子是什麼事的時代,甲方負責開發,乙方負責廣告和銷售,專業的事情由專業的人做,地產代理迎來十餘年的黃金時代。

21世紀第二個十年,互聯網浪潮催生了代理行業的電商時代。

以搜狐、網易等門戶網站爲代表互聯網渠道開啓了房地產的線上擴張,一二線等大城市的地產代理進入線上線下共同發展的階段。

與此同時,開發商開始懂得,賣房子並非只有代理公司才能做,自建銷售、渠道公司、廣告公司等開始與代理公司競爭。

近兩年,鏈家、我愛我家、貝殼先後登場,更令傳統代理行的生存空間持續受壓。

世聯行去年11月發佈的致投資者報告就指,目前消費者房源獲取的主流方式已經變爲線上找房平臺。在15萬億新房成交額中,渠道佔1/3,按3%-4%佣金計算,市場容量1500億元-2000億元。

2019年,該公司實現代理銷售業務收入28.54億元,同比下降13.92%,代理銷售業務實現毛利6.75億元,同比下降35.43%,毛利率則下降了7.88個百分點。

“如今是互聯網時代,購房者可以隨時隨地接受各種樓市的信息。而且隨着房住不炒成爲基調,購房者也逐漸理性。”有分析指出。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中小代理公司湧入市場,也使這個行業的整體水平、素質出現下滑。

池子大了,什麼魚都有。

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市場惡性競爭、互聯網浪潮帶動線上平臺發展,傳統代理行業面臨洗牌,小公司被市場淘汰,大公司也如履薄冰,企圖轉型。

堅持不做互聯網的中原繼續無爲而治,世聯行則試水長租公寓等新業務,合富輝煌則出讓了一部分股權給碧桂園服務,有尋找“新靠山”的意圖。

雖然目前地產自建代理仍是小範圍嘗試,但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地產代理行業仍將持續收縮。

解局 | 從局外到局內,觀察和解讀行業、企業與市場的真實一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