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郭敬明發毒誓否認抄襲!爲什麼他每次熱搜,都伴隨着滿滿的惡意?

前兩天,有段時間沒動靜的郭敬明又上了熱搜。

事情起因是5月13日那天,郭敬明發布了一支名爲《少年之名》的MV。

隨後不久,就有網友指出這支MV的創意涉嫌抄襲。

郭敬明呢,按慣例,反手就是一頓懟。

言辭之激烈,讓人隔屏都能感受到憤怒。

郭敬明紅了這麼多年,爲什麼跟他有關的話題和熱搜就一直沒斷過,還伴隨着滿滿的惡意?

1、比較早期的,是十多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抄襲風波。

2003年,郭敬明的《夢裏花落知多少》推出沒多久,就躋身爲當年(全國)文學類暢銷書第一名。

但好景不長。

2004年,作家莊羽以“抄襲”爲名,把郭敬明和其所在的春風文藝出版社告上了法庭。

官司來來去去歷時兩年,郭敬明卻最終敗訴,被判賠償莊羽經濟損失20萬,外加公開道歉。

這段黑歷史,成爲郭敬明在公衆心中始終無法抹去的一個污點,也是他本人多年來一直耿耿於懷的心結。

所以,後續但凡有人說到跟他有關的抄襲,郭敬明必憤而攻之。

2、然後是他和韓寒綿延多年的“愛恨情仇”。

郭敬明和韓寒年齡只差一歲,當年都因“新概念作文”大賽聲名鵲起。

作爲80後作家的領軍人物,倆人成名很早,相識卻很晚。

2008年,在“新概念作文大賽”十週年活動上,郭敬明、韓寒第一次相遇。

當主持人問到倆人對彼此的印象時。

韓寒客氣地說了句“久仰”。

郭敬明則乾脆回答“不瞭解”。

此後不久,郭敬明的《小時代》(第一部)出爐,成績斐然。

同年底,韓寒在自己新書《他的國》發佈會上,公開諷刺郭敬明,“《小時代》我在網上看過幾章,感覺就是寫給那些縣級市或城鄉結合部的人看的”。

郭敬明轉頭回應,“自己公司兩個新人的作品都可以賣到20多萬冊,比韓寒的雜文銷量還多得多”。

從暗鬥到明爭,倆人之間的樑子至此也就結下了。

2009年,韓寒接受某週刊專訪,被問到跟郭敬明的關係。

韓寒再次語出驚人,“同屬80後這一代名氣比較大的作家,很多人喜歡拿我們來做對比,但實際上我們性格差異很大,最關鍵是我覺得我和他男女有別,沒什麼可比性。”

不甘示弱的郭敬明稍後則以“你侮辱我就是侮辱所有女性”作爲回應。

直到2014年,CCTV-6舉辦的中國電影新力量推介盛典上,郭敬明、韓寒倆人再次同框。

對於倆人的二次相遇,郭敬明在採訪中做過解釋,稱自己“曾極力推辭,但盛情難卻,最後只能勉爲其難來參加”。

當被追問爲什麼不願跟韓寒同臺時,郭敬明直言是因爲“媒體、大衆實在太愛對比,自己不想總是捲入這些無謂的是非中”,等等。

綜合跟韓寒這麼多年的恩怨糾葛來看,郭敬明基本還是屬於那種主動攻擊性不強、但也不會白白喫虧的人。

3、除了以上,郭敬明還有個廣爲人知的技能---會吵架。

遠的不說,拿去年的《演員請就位》舉例。

郭敬明組的演員表演的是《悲傷逆流成河》中的一個片段。

表演結束後,一向毒舌的李成儒接連用了三個成語“如坐鍼氈、如鯁在喉、如芒刺背”來表達對作品的不滿。

還沒等老爺子講完,作爲原作者和導演的郭敬明就義憤填膺開啓了他的反擊三連:

一、承認演員演技欠火候,但主要因爲(自己寫的)劇本不夠完美。

二、沒完全瞭解別人的想法就迫不及待批判,等於耍流氓。

三、這是一本討論校園霸凌的小說,不要只看到其中的情啊愛的。

這段邏輯清晰的回懟,讓毫無防備的李老爺子當場被反撕到目瞪口呆。

郭敬明呢?在一片爭議(叫好)聲中,再次榮膺“飯圈撕X小能手”之稱。

經歷了這麼多挫折和爭議,不可否認,郭敬明仍然越來越紅。

在最新一期的《拜託了,冰箱》中。

有個關於工作態度的討論。

90後一代,如鄭爽、魏大勳等人的觀點就比較自我,說心情不好或者遇到困難,都有可能促使他們放下工作。

郭敬明就完全不一樣。

據他自己說,在《Ai》和《陰陽師》拍攝期間,他曾有過連續三天不睡覺、最終導致崩潰的經歷。

勤奮如何老師。

在談到工作時也表示,一年總會有那麼一兩天,在早上醒來的時候會有疲憊的感覺,會質疑自己爲“什麼不能停下來”?

再看郭敬明。

幾乎每天都是在“今天有什麼安排”的雞血狀態中醒來,如果偶爾一天工作表爲空,他第一反應會是助理給他的排表出了問題。

同時也能發現,郭敬明不僅是個作家,更是個工作狂。

追根溯源,郭敬明之所以能多年如一日兢兢業業不懈怠,除了習慣成自然的慣性,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沒有安全感。

在一次採訪中,郭敬明說起他剛到上海讀大學那會兒,有一次媽媽從老家來看他,母子倆坐地鐵,媽媽因爲不會刷卡過旋杆,被工作人員用上海話當場辱罵。

這件事顯然給他留下了很深的陰影,以致後來在創辦公司的時候,連公司名最世文化(意爲:最好、最完美),都肉眼可見地彰顯着野心。

還有一次是在《魯豫有約》,魯豫說,“我覺得中國很多大城市的包容感還是很強的啊”。

郭敬明也是苦笑回應,“那你得有錢”。

雖然有點扎心,但他說的確實也是現實。

隨着生意越做越成功,有人這樣總結郭敬明,最商業的作家,最文藝的商人。

對此,郭敬明在接受採訪時也坦然回應,“我對作品或文學事業沒有像其他作家那樣,飛蛾撲火般把整個身心投入進去。小說只佔我人生的一部分,我還有其他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公司。”

由此可見,無論是對外的行爲處事還是對內的自我要求和認知,郭敬明一直很清醒,知道自己要什麼、該做什麼。

除此,在這一期的《拜託了,冰箱》中還有個發現:郭敬明對待問題的態度比之前平和了很多。

比如:在節目中,何老師拋出了一個公衆人物該怎樣表達情緒的問題。

何老師自己的答案非常精彩(值得借鑑和學習)。

緊接着,郭敬明也說到了自己這些年的心路歷程,從最初的鋒芒畢露到現在常常替人背鍋,這段過程似乎也沒怎麼特別糾結煎熬,就是隨着時間和經歷而來的一種自然而然的轉換。

於郭敬明而言,這就是成長吧。

有句話說“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在風口浪尖上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的郭敬明,在一步步爬上人生金字塔的同時,也在承擔與他身份對等的非議和壓力。

這樣的人生,是幸還是不幸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