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传晋国贵族介子推,背老母隐居绵山后,晋文公带人寻找,不见其踪影。小时候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到了夏天光着膀子,穿着裤衩,脚上穿一双自制的呱嗒板,从学校放了署假,正日的在院子里疯玩,结帮去海里洗海澡,一个夏天脊梁上至少要脱三层皮,省了背心汗衫,皮脱了可以再生。

小时候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到了夏天光着膀子,穿着裤衩,脚上穿一双自制的呱嗒板,从学校放了署假,正日的在院子里疯玩,结帮去海里洗海澡,一个夏天脊梁上至少要脱三层皮,省了背心汗衫,皮脱了可以再生。

唐代木屐

木屐,是木底鞋子的通称。《辞源》称,前后带齿的木板鞋 鞋帮呈船形,木齿较高。据说,木屐始于晋文公。相传晋国贵族介子推,背老母隐居绵山后,晋文公带人寻找,不见其踪影。有人建议说,介子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肯定会背老母出山的。文公从之。谁知烧山后,介子推母子并没有出山,相反抱树而死。晋文公见状,甚为怜之,遂在绵山建祠,纪念介子推。又命工匠将那树根刨起,做成一双木屐,不时套在脚上,呼为“足下”,以示敬之。

穿呱嗒板走路要稳,不敢撒鸭子就跑,跑得重了,呱嗒板就会从中心自前而后的裂开,一双呱嗒板就报废了。遇到赶小海或需要跑路时,就把呱嗒板脱下来,插在裤腰带上,需穿时,从裤腰带上抽出来,穿上就走,很是方便。 穿上呱嗒板,走起路来呱嗒呱嗒的响,尤其走在硬地或水泥地上,响声更大,有的人就把鞋底上顶上一层薄薄的皮子,声音没了,呱嗒板还不容易坏,大人们一双呱嗒板可以穿好几年,穿到呱嗒板的鞋面上,磨出了五个脚趾和一只完整的脚印,给人一种古朴和艺术的感觉。

许多年不见呱嗒板的影子了,取而代之的是塑料凉鞋,草编凉鞋和皮凉鞋。据说海南的文昌还有木屐的工厂,但大多已经做了出口,作为展品展示,国人真正穿木屐的也不多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