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子离开齐国,有个叫尹士的人就对别人说:“不能识别齐王是不可以成为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不明白世事。前面我们分享了《孟子·公孙丑》的上篇,接下来,我们来分享下篇,这一篇的内容,主要是讲孟子对齐宣王已经失望,准备离开齐国。

大家好,我们的飞哥裁缝铺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孟子》第二篇《孟子·公孙丑》.
前面我们分享了《孟子·公孙丑》的上篇,接下来,我们来分享下篇,这一篇的内容,主要是讲孟子对齐宣王已经失望,准备离开齐国。这其实是孟子第二次离开齐国。第一次是大约孟子45岁的时候,孟子带着弟子出游齐国,齐威王在位。到了齐国之后,孟子给齐威王宣扬“仁政无敌”的治国理念,但并不得志,就连齐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都没收下就离开了。
第二次是孟子大约54岁的时候再次出游齐国(公元前318年),当时是齐宣王在位,齐宣王很敬重孟子,把其奉为上宾,以高规格礼遇接待,但齐宣王一直也没有敢施行孟子的“仁政”,而是想成就齐恒公和晋文公那样霸业。
这里简单说一下,辅佐齐恒公的正是“千古第一相”的管仲,管仲的治国理念在《管子》一书中有详细记载,管仲虽然吸收了百家之长,但其思想主要还是后来的法家思想,并非孟子所推崇的“仁政”;而晋文公也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为“齐桓晋文”。
在《孟子》中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齐宣王曰:齐桓普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大致意思是,齐宣王问孟子: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你可以跟我讲讲吗?孟子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过齐桓公和晋文公事迹的(暗示他们并不值得称道),所以没有流传到后代,我们也没有听说过。如果一定要我说,那就谈谈称王天下的道理吧。
这是一段著名的对话,这里表明了齐宣王并非像施行仁政,而是想像齐桓公和晋文公那样成就霸业,而在儒家思想中,称王和称霸是完全不一样的,前面我们讲了,“王道”是儒家思想所追求的君王的治国理念;而“霸道”是法家思想所奉行的治国理念。这里其实也看出了齐宣王和孟子的思想是有分歧的,导致了他们最后还是分道扬镳。
在齐国和齐宣王待了一段时间后,孟子自知无法说法齐宣王施行仁政,于是准备离开齐国,在《孟子·公孙丑》下篇中,一共用了五小结内容来讲述孟子准备离开齐国的故事,其中展现了孟子不得志,又不甘心的矛盾心情。
其中有两段对话比较有名:
第一段:孟子和学生充虞的对话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孟子说:“老师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从历史上来看, 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贤君主兴起,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辅 佐者。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从年数来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正应该是时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所以,我为什么会不快乐呢?”
第二段:尹士评论孟子
孟子离开齐国,有个叫尹士的人就对别人说:“不能识别齐王是不可以成为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不明白世事;如果能识别其不可以,但是又来了,那就是想要求取国君的恩惠。行走了千里路来见齐王,得不到赏识所以又走了,在昼地住宿了三天才走,是何等的想长期滞留在齐国,我最不高兴的就是这种人。”高子把这个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那个尹士怎么能知道我呢?不远千里来见齐王,是我的愿望!不得赏识而离开,怎么能是我希望的呢?我是无可奈何呀。我住了三天才离开昼地,在我心里仍觉得快了,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齐王如果改变,那就会反过来找我。而我离开昼地,齐王没有来追赶我,我这才产生了很多回家的感想。我虽然这样做,怎么是舍去齐王呢?这是齐王遵照足用为善的原则,齐王如果使用我,我怎么会只是让齐国的人民能安居乐业?全天下的人民都可以安居乐业了。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我才每天盼望着。我难道象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小人吗?向国君进谏言而不被接受,就发怒,怨恨失意的神色露在脸上,离开时就要拚命尽力后才住宿吗?”
尹士听说孟子这番话后,说:“原理我才是一个小人呀!”
孟子两次出游齐国,一次是齐威王,一次是齐宣王,但是两次的结果差不多,在战乱纷飞的战国时代,即便是强调的齐国也不敢掉以轻心,齐宣王虽然很器重孟子,将其奉为上宾,但是最终齐宣王还是没有选择孟子和儒家所推崇的“仁政”,上面这两段对话,也反应了孟子对齐国依依不舍的心情,同时又对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之情。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我们下一篇文章,继续分享《孟子》的精彩内容。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