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普渡大學農業與生物系食品工程專業博士、科普作家雲無心此前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稱,此前出現過的一些案例中,不乏一些沒有相關特醫奶粉生產資質的廠家,卻又想進入這一市場,這些廠家往往會以固體飲料的形式進行註冊備案,然後以食品的形式進行生產。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是在醫生或臨牀營養師指導下使用的一類特殊食品,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進行註冊審批管理。

原標題:“大頭娃娃”事件背後的利益推手:成本20售價298,固體飲料當奶粉賣

文|《財經》記者 劉經宇 

湖南郴州永興縣曝出“固體飲料冒充特醫奶粉”事件後的四天內,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三度就此發聲。

5月16日晚間,市場監管總局再次發佈消費提示稱,嬰幼兒一般以母乳或嬰幼兒配方乳粉餵養爲主,但也有極少數嬰幼兒因對牛奶等乳蛋白過敏、對乳糖不耐受等原因,無法進食普通的嬰幼兒配方乳粉,需要食用特殊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是在醫生或臨牀營養師指導下使用的一類特殊食品,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進行註冊審批管理。消費者須在醫生或臨牀營養師指導下選購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查看標籤標識、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注意適宜人羣提示。

在此兩天以前,市場監管總局就曾發佈消費提示,指導消費者如何正確選購和使用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

更早一天的5月13日,市場監管總局發佈消息稱,已責成湖南省市場監管部門對涉事商家進行徹查,依法從嚴從重處罰,及時向社會公佈調查結果。

中國近年已發生多起固體飲料假冒特醫奶粉,導致嬰兒服用後產生身體不適的事件,郴州的案例只是其中最新的一起。

那麼,類似事件爲何屢屢發生?《財經》記者調查發現,背後是高額利潤的驅動,一罐包裝成嬰兒奶粉出售的固體飲料,成本一般在20元左右,售價卻可輕易達到兩三百元。

市場需求量大,此前那已有多起假冒事件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於2016年發佈的《城市0~24月齡嬰幼兒過敏性疾病症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城市0-24月齡嬰幼兒家長報告兒童曾發生或正在發生過敏性疾病症狀的比例爲40.9%,過敏性疾病各症狀的現患率爲12.3%;患病高峯在4-6月齡,6月齡以後患病大幅下降,男童的患病水平高於女童。19.8%的調查對象曾就醫,並被診斷爲過敏性疾病。

通過報告不難看出,特醫奶粉在中國的市場十分廣闊,需求量很大。在這一龐大市場下,固體飲料假冒特醫奶粉的案例,此前已發生多起。

2019年7月,《人民日報》便曾刊發報道稱,有家長因嬰兒出現過敏等原因,在市面上購買了一款名爲“雅樂迪”的奶粉,食用一段時間後卻發現嬰兒過敏症狀並無改善。實際是固體飲料的“雅樂迪”,其包裝上卻有適度水解蛋白粉的字樣,該產品的生產廠家爲山東梵和公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梵和公司)。

上述報道刊發後不久,2019年9月,湖南省郴州市發現了同類事件,當時郴州的患兒食用的產品名爲“舒兒呔”,多名患兒家屬稱,在購買此產品前,曾在郴州市兒童醫院受到醫生的推薦。“舒兒呔”的生產廠家同樣爲梵和公司。

郴州市市場監管局回應此事稱,將該事件定性爲虛假宣傳,涉事醫生被停職1年,涉事企業將聯合醫院按一賠三的方式向受害者家屬賠償。對於生產企業梵和公司,該局對媒體表示由於該企業不在郴州市管轄範圍,因此對於廠家有無參與虛假宣傳還要等調查組結果。

5月15日,記者聯繫到多名使用過“舒兒呔”的患兒家長,他們均表示尚未收到賠償。

馬女士看到了郴州大頭娃娃事件的報道,才發現原來自己家孩子喝的兩款產品,也都是固體飲料。

馬女士家的寶寶在幾個月大的時候也出現了過敏問題,去醫院檢查後,醫生建議馬女士給孩子喝氨基酸奶粉或者深度水解奶粉,後來經一家母嬰店導購員的推薦,馬女士購買了一款名爲“敏康特”的產品,“當時她跟我說,這個是深度水解奶粉,專門給過敏的寶寶喝的,不僅孩子喝了沒事,還能改善過敏體質,以後慢慢就可以換成適度水解奶粉,然後就能喝羊奶粉了。”

馬女士給孩子喝了一段時間以後,又在導購員的建議下,將“敏康特”換成了“敏安寶”,沒想到,孩子仍然出現了過敏現象。

在馬女士提供的產品包裝上可以看到,“敏康特”正面寫着“深度水解特殊膳食營養粉”,其背後的產品類別則是“複合型固體飲料”;“敏安寶”的產品正面寫着“適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粉”,背後產品類別也顯示“其他固體飲料”。同時,這兩款產品的生產廠家同樣爲梵和公司。

近日,馬女士已經帶孩子到醫院進行體檢,發現孩子也存在營養缺失、語言發育遲緩的現象。

固體飲料賣作特醫奶粉,售價可翻十幾倍

記者調查發現,之所以有這麼多企業願意鋌而走險,將固體飲料假冒特醫奶粉出售,在這背後,是高達十倍以上的利益驅動。

在網上搜索奶粉加工廠家等關鍵詞,會出現大量廠家信息。記者隨機以母嬰企業身份聯繫了山東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一名張姓負責人向記者確認,可以提供產品原料。記者將孫女士購買過的“敏康特”成分表發給對方,請其估算成本價。

張姓負責人很快回復,“這個有的,和我們的配方一樣。”隨後爲記者發來一份“無乳糖配方粉”的配料表及營養成分表。對比發現,雖然雙方在配料上略有差異,但是營養成分表基本一致。26項營養成分中,只有能量、維生素c和泛酸三項略微不同。按照這樣的配方原料,對方開價爲4.8萬元一噸。“我們這邊走的都是大包裝,你要自己再去找廠家做分裝加工,原料都是配好的預混料。”

比照“敏康特”每罐重400克的規格,如不計算損耗,1噸原料可生產2500罐,平均每罐原料價格爲19.2元。

這位負責人給記者發來的一張截圖顯示,該公司還可提供“氨基酸配方粉”“適度水解蛋白配方粉”“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等多個不同配料表。不過對方拒絕向記者提供其他配方,“這些都是我們研發出來的,給你的那個,是因爲你有個一樣的配料表,剩下這些,你們不做,我們是不能提供的。”他向記者透露,“適度水解蛋白配方粉”和“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的成本價,大概在七八萬元一噸。

另外一家東營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以承接奶粉加工業務,記者同樣向其提供了“敏康特”的配料表,該公司一位負責人稱,按照同樣的成分表,他們每加工一罐500克的成品,成本價爲21.5元,此外罐體成本在1.5至2.5元不等,可自行選擇。“可以是你們自己送原料,或者全交給我們,我們自己負責原料,都行。我們不一定可以做到和你提供的成分表完全一致,但是會讓研發部門在研究配比時儘量去靠,再加上用的原料不同,最後出來,每罐的價格還可能上下浮動,也許一罐就20塊錢。我們這個報價,是包括了原料和加工費,你只需要再加個罐子的包裝費就好了。”

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郴州“大頭娃娃”事件最近在行業內引起的波動很大,“現在管得很嚴,今天上午還有人到我們廠檢查。你們要在我們這做加工,我們不能接已經配好的預混料,只能是你們把單獨的原料送過來,或者你們指定原料商,我們去進貨,然後再加工,必須要保證每一種原料的原料的質量、資質都沒有問題。”

交談之中,該負責人也向記者確認,其企業並沒有特醫食品生產資質,“我們老闆拿這個(特醫食品生產資質)拿了10年了,都沒拿下來。”

就是這樣一罐成本價最低可壓至20元左右的固體飲料,被包裝成特醫奶粉再出售給顧客以後,價格往往會翻十幾倍。孫女士購買“敏康特”時,每罐400克裝,售價爲298元。

嚴格管理之下,仍有商家打擦邊球

根據食品安全法,嬰幼兒配方乳粉、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屬於特殊食品,在中國實行嚴格註冊管理和出廠審批檢驗,質量安全有保障。

2016年,爲規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註冊行爲,加強註冊管理,保證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質量安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出臺了《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註冊管理辦法》(下稱《辦法》)。

《辦法》要求,申請人應當具備與所生產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相適應的研發、生產能力,設立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研發機構等等。研發機構中應當有食品相關專業高級職稱或者相應專業能力的人員。

上述《辦法》的出臺,以及其他相關規定,嚴格管控了特醫食品的生產條件。根據市場監管總局公佈的信息,截至2020年5月13日,通過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註冊審批的配方食品有48個。正規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應嚴格按照醫生或臨牀營養師的指導意見選購。同時,正規產品均會在產品名稱、註冊信息標籤、適宜人羣上進行明確地標識。

5月13日,市場監管總局強調,固體飲料是普通食品,不是嬰幼兒配方乳粉,更不是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其蛋白質和營養素含量遠低於嬰幼兒配方乳粉和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

市場監管總局在之後發佈的消費提示中也明確提醒,固體飲料是用食品原輔料、食品添加劑等加工製成的粉末狀、顆粒狀或塊狀,供衝調或沖泡飲用的普通食品。其產品配方、生產工藝、標籤和說明書等不需要產品註冊審批,不能爲特殊醫學狀況人羣提供營養支持,不能標示適用人羣,也不需要在醫生和臨牀營養師指導下使用。如果用固體飲料替代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長期食用,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但是,嚴格管理之下,仍然有商家出於利潤的衝動,將固體飲料包裝成奶粉出售。

美國普渡大學農業與生物系食品工程專業博士、科普作家雲無心此前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稱,此前出現過的一些案例中,不乏一些沒有相關特醫奶粉生產資質的廠家,卻又想進入這一市場,這些廠家往往會以固體飲料的形式進行註冊備案,然後以食品的形式進行生產。這些產品生產以後,可能會在包裝上打擦邊球,有卡通形象、嬰兒形象等內容,以此來誤導消費者,暗示可以給嬰兒喫,同時再加上銷售人員的推廣,很多嬰兒家長在不瞭解的情況下,就會把這些固體飲料當做嬰兒奶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