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但凡有點斤兩的人,沒有不做皇帝夢的,除非太窩囊太沒用,那麼老老實實安於現狀,一輩子也就這麼過了。
然而一旦有點能力,都不安分,都幻想着能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業。
清朝末年,中國時局危急,清政府無力管轄,中國早就是一盤散沙,在此風雲交匯之際,人才輩出,他們或者割據一方,擁兵自重,或者獨攬朝政、指點江山,目的都只有一個——皇帝的寶座。
在這些人中,我們唯一忽視的就是曾國藩,然而他確實是當時最有資格稱帝的,但他卻如此低調,以至於我們根本沒將他與皇帝位置扯上關係。
曾國藩給我們的感覺是謹小慎微,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慫,太慫了。

然而曾國藩在對付太平軍時不但不慫,還很犀利,像殺人狂魔一樣,雖然那些百姓沒直接死在曾國藩手裏,而是死在他部下手裏,然而那也是他縱容包庇的。
一八六四年,南京城陷落,湘軍展示的惡魔嘴臉比太平軍有過之而無不及,湘軍本來說是要守護南京城的百姓,可他們付出的只有帶着血的刀刃。
比赤裸裸的惡更可怕的是,被善性包裹的惡意,當人性的貪慾脫下仁義禮智信的儒家外衣,那種嗜血的瘋狂令人瞠目結舌。
那一次屠城南京遭到巨大傷害,全國人口減少一個億,有五千萬百姓死在湘軍屠殺下,三千萬死於饑荒和瘟疫,這一場鬧劇後,換取了曾國藩更高的威望,爲他的仕途鋪平了道路。

在這一場屠殺過後,人們叫他“曾剃頭”,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然而曾國藩卻變得謹慎小心,他不但一心研習儒家爲人處世之道,還著書立說宣傳自己觀點,“溫柔敦厚”就他的代名詞,這樣一個人,他斷然沒有稱帝的魄力和勇氣。
不過,曾國藩的腦子是清醒的,他知道在當時的中國貿然稱帝沒什麼好下場,他知道今天曾國荃能忠心耿耿、聲情並茂、涕淚橫流地勸他稱帝,明天就能像趙光義之於趙匡胤一樣殺掉他,還會露出殘忍的微笑。
曾國藩十分冷靜地說:“共患難時大家是朋友,共富貴時就成了仇敵。”
曾國荃說:“大哥你是兩江總督,你是怕左宗棠嗎?沒事有老弟罩着你,你就放心去做吧!”

除了曾國荃,曾國藩手下的三十多個部將也很着急,一天晚上,湘軍最得力的骨幹,三十多個部將來了個“黃袍加身”,幾乎是逼着曾國藩上任,曾國藩直接拒絕了,他表示有生之年不會稱帝,部將很失望。
後來湖北巡撫也遞紙條給他,說:“東南半壁無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國藩看後,默默撕掉紙條。
不僅自己人着急,敵人也着急,李秀成被俘虜後,他還說讓曾國藩稱帝,恢復漢人江山,他願意擁戴他,然而曾國藩拒絕了。
一代英雄豪傑石達開也勸他稱帝,他也拒絕了。
曾國藩是往死裏作,他手裏明明有本錢,有五十萬軍隊,也有其他支持他的兄弟,當年趙匡胤稱帝,條件未必比他好多少。

對於老謀深算的曾國藩而言,他不是不想稱帝,而是想等時機成熟。
從來都沒有成熟的時機,劉邦時機成熟嗎?朱元璋時機成熟嗎?其實成大事的人,只要差不多就挽着袖子幹了,就像李自成,被人們說成腦殘,但李自成是有魄力的,他開始只想當山大王,結果不知怎麼的就打進京城,他還有點懵。
我們之前看的曾國藩爲何不稱帝的原因,筆者以爲可以不看了,所謂稱帝的條件其實沒那麼死板,真正有能力問鼎天下的人,他必然是一個有膽魄的人,看準了就幹,先幹了再說。當然這也有可能死得很脆,但如果沒死,就能爲自己的人生打開新的篇章。
富貴險中求,權勢也是。

至於曾國藩那套“忠義”的貞節牌坊,撤了吧,誰不知道誰呢?沒有一個心懷忠厚的人,能夠在仕途上平步青雲,他能坐到那個位置,一定也有不爲人知的惡。
正因爲曾國藩的不決斷,他死後被人一通狠罵,有人將他定性爲“漢奸”,想想真是得不償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