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6年,南明隆武帝被俘死後,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登基稱帝,年號永曆,是爲“永曆帝”。當時,清軍已攻入四川,張獻忠戰死,張獻忠的義子李定國與孫可望率大西軍餘部轉戰雲南。李定國在雲南組織農業生產,安定社會秩序,團結少數民族,建立西南抗清根據地。他勸說孫可望說:“吾輩本大明臣民,中國淪陷於外寇,則當嚴辨夷夏之界,以中國爲重,今挈滇、黔、蜀歸就明室,誠心輔佐。”於是在永曆三年,孫、李遣使與南明永曆朝廷商洽共同抗清事宜。永曆四年,李定國被永曆帝封爲西寧王。

永曆六年,李定國開始北伐,率東路軍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隨後南下廣西,直趨桂林,大敗清軍,取得桂林大捷,俘虜叛臣原慶國公陳邦傅、清廣西巡按王荃可、布政使張星光,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李定國成功收復廣西;然後北上湖南衡州,並於十一月二十四日陣斬清敬謹親王尼堪,取得衡陽大捷,盡復湖南。一時天下震動,西南抗清戰局也被扭轉,使“清君臣聞警,上下震動,聞定國名,股慄戰懼,有棄湘、粵、桂、贛、川、滇、黔七省與帝媾和之議”。黃宗羲稱:“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敗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筆而問天也!”全國的抗清鬥爭也因此出現了第二次高潮。但此時,由於李定國在永曆朝廷的功績與名望越來越高,遭到孫可望的嫉妒,造成兩人分裂,李定國爲了顧全大局,被迫退入廣西、雲南,繼續經營反清事業。

1654年(明永曆八年,清順治十一年),李定國與鄭成功聯繫,相約會師廣東新會,東、西合力進攻廣東圖取廣州,以圖將兩股勢力合流;之後再沿長江北伐,攻贛、皖、蘇各省,則復興大業有望。鄭成功派林察、周瑞督軍西進,卻因故延誤了與李定國的約期;致使李定國孤軍奮戰,加之瘟疫流行,雖克復肇慶,卻於廣州城外大敗而回。李定國本來對與鄭成功會師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鄭連姻來鞏固兩家的關係;但卻因鄭成功屢延軍期而誤了大事,李定國對此相當失望。

1657年(明永曆十一年,清順治十四年),孫可望對李定國倒戈相向;然而由於孫可望不得人心,許多將領皆投向李定國陣營,孫可望大敗,敗退貴州。同年,孫可望投降清朝。李定國擊敗孫可望後仍堅持抗清,保衛永曆帝政權。但因爲西南軍事情報被孫可望出賣,因此清軍在第二年發動三路大軍共計五萬人大舉進攻貴州、雲南。趕跑孫可望之後,李定國又因爲對劉文秀等同僚不放心,而導致軍事部署失當。二十萬明軍屢遭失敗。

1658年(明永曆十二年,清順治十五年),吳三桂攻入雲南;十二月十五日,永曆帝率領文武百官離開昆明,同日到達安寧。1659年(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正月初三日,清軍未遇抵抗即佔領昆明。李定國護送永曆帝退出昆明,並指揮明軍主力在磨盤山血戰中狠狠打擊了吳三桂的追兵,遺憾的是由於叛徒盧桂生投敵,向吳三桂泄漏了李定國伏擊敵人的計劃,未能達到一舉殲滅全部清軍的目的。磨盤山一戰後明軍損失不小,李定國也無法再發動大規模作戰。

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清軍迫近緬甸阿瓦,緬甸王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一代名將李定國在得到消息後,最終悲憤而死。原本大好的抗清局面最終慘淡收場,不得不讓人感嘆明末時期的“坑隊友”何其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