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天聞頻道

實習記者 代小佩

近日,世界各地射電天文臺都報告說:在銀河系內捕捉到了一個強烈的、長達1毫秒的快速射電暴。科學家們希望,進一步的研究能證明這的確是來自銀河系內的宇宙信號。

儘管時間很短,但快速射電暴的能量卻高得嚇人,其一次性釋放的能量堪比太陽在一天內釋放的能量。

然而這頭殘暴的能量“猛獸”,其來源卻一直是個謎團。天文學家表示,如果證實最新發現的快速射電暴來自銀河系內,或許很快就能幫助我們揭開快速射電暴的起源之謎。

磁陀星震動,還是天體碰撞?

“近年來,快速射電暴事件成了天文學領域的熱點之一。很多人推測,快速射電暴是由磁陀星(magnetar)產生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學雷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快速射電暴在短時間內快速暴發,所以天文學家認爲,它由質量大、體積小、磁場強的天體發出的可能性較大。

而磁陀星恰好符合“孕育”快速射電暴的條件。中子星是宇宙中除了黑洞以外最緻密的天體,而磁陀星是一種具有異常強磁場的中子星。陳學雷表示,快速射電暴的發生好比磁陀星發生地震效應,即磁陀星因殼層缺陷及應力作用等發生震動,可稱之爲星震。

但我們並不能確定快速射電暴究竟是否來源於磁陀星。

有人認爲,兩顆白矮星相撞,造成超新星爆發,會放出快速射電暴;有人認爲,兩顆中子星相撞,在它們合併前會放出快速射電暴;還有人認爲,一些中子星可能因自身質量太大坍縮成黑洞或發生爆炸,釋放出快速射電暴。除此之外,小行星撞擊中子星、宇宙弦釋放能量、外星人發出信號……各種模型及說法不一而足。

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理學院副院長張冰教授表示,目前還沒有絕對證據支持某一種模型,但有些模型已受到觀測數據的限制和挑戰。

“快速射電暴起源於磁陀星只是解釋之一。不過,此次發現增加了這一說法的可信度。”陳學雷稱。

銀河系內,還是銀河系外?

此次研究的重點,在於判斷快速射電暴是否來源於銀河系內部。研究者一度認爲,快速射電暴來自銀河系外。張冰表示,被捕捉到的快速射電暴多來自高銀緯,即不在銀河系盤面上;且具有高色散特徵,這表明視線方向的電子比銀河系內的要多得多。這兩個特點表明,快速射電暴可能來源於銀河系外,甚至來自宇宙深處。

遠望莫如近觀,由於這些快速射電暴來自遙遠的宇宙,天文學家很難判斷它們是不是由磁陀星產生。

幸運的是,這一次“被抓住”的快速射電暴來自可識別的磁陀星SGR 1935+2154,而且它離地球足夠近。如果能夠證實,科學家距離揭開快速射電暴起源之謎,也隨之近了一步。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丹·維爾海默表示:“當你擁有兩座觀測設施時,你就能夠利用三角測量法估算信號源的距離,從而判斷其是否來自地球附近。”

“快速射電暴發生在銀河系外還是系內,與具體語境有關。快速射電暴到底在多遠的地方閃耀,其實很難準確判斷。”陳學雷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之前捕捉到的快速射電暴都在遙遠的銀河系外,可能是因爲銀河系外的宇宙空間更爲廣闊,發生快速射電暴的概率更大。銀河系內範圍小,發生快速射電暴的概率低,但並不意味着沒有發生的可能。”

陳學雷表示,這一次觀測到快速射電暴事件,得益於採取了多波段觀測手段。“這啓示我們,單純用射電望遠鏡觀測快速射電暴還不夠,結合其他波段的望遠鏡可以獲得更加豐富的細節和更加全面的景象,有利於深刻認識快速射電暴。”他說。

另外,也不能忽視磁陀星的“指示”作用,磁陀星SGR 1935+2154是銀河系內已知的磁陀星之一。那麼,是否能通過瞄準磁陀星來鎖定快速射電暴呢?“磁陀星本來也是天文學家積極觀測的對象,但是作爲一種活動天體,它的狀態隨時間不斷變化,在平常盯着看可能有點類似守株待兔。但這次該星發生了一系列活動,因此很多望遠鏡都進行了觀測。以後如果發現某磁陀星進入活動狀態,天文學家們也會積極關注。”陳學雷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