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豫西八大碗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公元前712年,魯國第十四代國君魯隱公被公子翬殺害,公子翬隨後擁立魯桓公繼位,這也是一次典型的權臣弒君事件,而且發生在禮儀之邦的魯國,不得不說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時禮崩樂壞和卿大夫勢力坐大的社會變化和政治趨勢。不過這場魯國內部的權力更迭,除了夾雜着權臣謀權的因素以外,也與魯隱公的尷尬身份有關。
那麼魯隱公有什麼特殊的身份呢?原來魯隱公雖被尊稱爲“公”,但其實不是正八經的魯國國君,而是“攝政”,我們可以將他的身份理解爲“攝政王”。而他將來將要還政的對象,正是當時正統的魯國太子,後來的魯桓公。所以說這場內亂的背後其實隱藏着攝政王集團和正統太子集團之間的微妙關係。
攝政王和國君之間的關係向來充滿猜忌,一不小心就會演變爲一場場血雨腥風的權力鬥爭。畢竟國君要擔心攝政王掌權久了,會不會想從假王變成真王?而攝政王既要擔心國君會不會卸磨殺驢,也未必捨得放棄到手的權柄。無論是疑心還是對權力的渴望,都易滋生紛爭和怨恨,雙方很難真正心平氣和地共處。對此,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後世順治皇帝和攝政王多爾袞之間的愛恨糾葛。
如此說來,這場內亂也算是偶然事件中暗含某些必然因素。不過,魯隱公怎麼就攤上了這麼一個註定麻煩不斷的燙手山芋呢?
原來是因爲當時魯桓公年幼,不足以治國理政,才由魯隱公暫時攝政。不過這裏有一個問題,魯隱公明顯年長於魯桓公,爲什麼不由魯隱公直接繼位呢?這裏或許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魯隱公雖然佔個“長”字,但卻只是庶子,從而無法繼承國君之位。
歷史上關於這段歷史也是衆說紛紜,有人認爲聲子和仲子都是媵妾,只不過仲子的地位比聲子高一點,所以魯桓公纔有了繼位的資格。不過筆者不太認同這種說法,從《左傳》的記載來看,聲子應該是媵妾出身,但仲子應該是正室夫人。
而《史記》則提供了另一種更加具有戲劇性的記載。按照《史記》的記載,仲子本來是魯惠公打算爲魯隱公娶的妻子,但魯惠公發現仲子長得很美麗,就自己娶了仲子。這個說法聽起來有些駭人聽聞,而且也與《左傳》有些衝突,不過也有可能是《左傳》有所隱晦。但仲子是因爲掌紋呈“魯夫人”字樣,才得以嫁入魯國,因此她勢必要嫁給魯國國君,如果魯隱公只是一位庶子,無權繼承國君之位,那麼仲子怎麼可能嫁給他呢?不過無論如何,這也是一種說法,而且雖說我們無法證明其正確,但也無法證明其錯誤。
在《左傳》的記載中,有一個詞筆者覺得很有意思,“繼室”。如果按照今天的理解來看,繼室指的是男子原配死後,續娶的妻子。繼室也是正室嫡妻,不過如果按照此種說法來看,魯隱公也應該是嫡子,這就明顯與魯隱公不能繼位的事實發生衝突。而歷史上對於繼室又有另一種解釋,就是說繼室指的是元妃死後暫時主持內事的次妃。次妃雖然得以暫時主持內事,但仍屬於妾室。這樣一來整件事也能說得通了。
不過是不是還可能有另外一種猜測呢?元妃孟子死後,聲子的確被魯惠公扶正,但後來又被魯惠公廢黜,所以魯隱公又成爲庶子。如果按照這種說法,《史記》中的記載也能說得通了,聲子被扶正,隱公自然成爲嫡子,魯惠公爲他迎娶仲子,後來魯惠公自己迎娶仲子做夫人,把聲子廢黜。大家覺得這種說法可不可靠呢?
還有另外一處記載可以從側面稍稍佐證這種猜測。魯惠公的改葬禮,魯隱公沒有參加。“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臨,故不書。”(《左傳》)。自己父親的改葬禮,兒子卻沒有參加,這是很不符合常理的事情。這是不是可以說明魯隱公對自己的父親心懷怨懟呢?當然這也只是一種猜測,魯隱公也可能因爲其他原因無法出席改葬禮。
不管怎麼說,魯隱公無法繼承魯國的國君之位已經是事實,他成爲魯國的攝政者,代替未成年的魯桓公行使君權。不過尷尬的身份很快將他置於一種相當困難和尷尬的境地。
堂堂一國主君既然無法控制手下的大臣和國家的行動,這像話嗎?國家的大臣不聽從命令,甚至就連築城、出兵、會盟這樣的國家大事都敢擅自做主,他們明顯沒將魯隱公這位攝政者看得太重,此時魯隱公顯然還無法完全控制魯國的局面。如果魯隱公是名正言順的魯國國君,他們還敢這樣嗎?說到底還是因爲身份的尷尬,導致魯隱公底氣不足,朝中某些大臣也不服他。
而爲了穩固自己的地位,加強自己的權威,魯隱公採取了一系列的政治舉措,比如調整魯國的對外佈局。
與邾國的會盟,《左傳》中明確指出是魯隱公剛剛攝政欲結好於諸侯。而與宋國的交好,則是力圖改變與宋國的惡劣關係,推翻魯惠公時的對外政策,除此之外,其他的外交活動也還有很多。通過這一系列的外交活動,魯隱公一來可以藉此宣示自己的地位,增強自己的權威。二來,可以展示自己的治國能力,爲魯國構建一個相對穩定有力的外部環境。三來,可以獲得諸侯的認可,這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外援。
再比如軍事行動
軍事行動的勝利無疑最能展示君王的權威和力量,雖然魯隱公時對外戰爭並不頻繁,但總體上勝多敗少。通過外交活動、軍事行動以及其他政治措施,魯隱公的地位得到加強,魯隱公得以逐漸掌握魯國的權柄,大臣公然抗命等現象也逐漸消失。
而無論是何種政治措施,都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實施,因此魯隱公逐漸提拔起一些親信,公子翬(羽父)就是其中之一。公子翬頻繁參與魯隱公時期的各項政治活動,更是頻繁率軍出征,儼然成爲魯隱公的左膀右臂。
不過也因爲魯隱公的尷尬身份,導致魯隱公越來越依賴於這些支持者,過分的依賴使得更多的權力聚集於少數人之手,使得隱公有時也受制於人。公子翬想要出兵征伐鄭國,隱公不允許,他竟然半請求半逼迫隱公同意,而隱公也無可奈何,可見這些人已成尾大不掉之勢。而權力長時間侵染也助長了他們的野心和權力慾,公子翬覬覦更高的位置,更大的權力。
公子翬常年立於朝堂,對魯國的政治形勢自然很熟悉,他開始又是屬於隱公一黨,所以便向隱公進言誅殺桓公,以此保住隱公一脈的國君之位。此舉一來是爲了謀求更高的官位,二來筆者認爲,可能也是爲了長久保持自己的榮華富貴,畢竟自己屬於隱公一黨,如果放任桓公即位,自己未必能繼續掌權。
但魯隱公是位謙謙君子,他並沒有貪戀權位,反而做好了還政的準備。此舉不僅讓公子翬謀求權力的打算落空,事實上也損害了隱公黨羽的利益,畢竟誰知道桓公繼位後會怎樣對待他們這些隱公的親信,失去地位和權力都是輕的,說不定還會失去性命,再加上公子翬也害怕魯隱公將自己這番話告訴魯桓公,真要如此的話自己可就真要死無葬身之地了,連商量的餘地都沒有。
於是,公子翬索性先下手爲強,轉投魯桓公,誣陷魯隱公。而魯桓公久在太子之位,早就猜忌兄長,大概成天擔心的就是自己的兄長還不會霸佔位置不還,會不會殺自己掃平障礙,遠沒有魯隱公看得開,再被公子翬一扇動,也就同意了。而魯隱公恐怕也不會想到自己的親信和自己的弟弟要聯合起來要自己的命,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就失去了性命。而在魯隱公死後公子翬和魯桓公還要爲自己穿上一層遮羞布,甩鍋給寪氏,寪氏就這樣做了替罪羔羊。
魯隱公的悲劇結局其實很大程度上源自於自己的尷尬身份,攝政者的身份不僅爲他的治國理政帶來太多的阻礙和困難,也爲他帶來數不盡的猜忌和質疑。客觀來講,到了這個身份,手握那樣的大權,進退是個大問題,想好要退怎麼退又是一個大問題,每一步都不能出錯,一步錯則步步錯。而魯隱公無最終也沒能趟過這兩道關卡,怎能不令人唏噓感嘆。
參考資料:《史記》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所有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
(如果喜歡請加關注哦)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