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简单总结这10余年来的谍战剧,其实可以粗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由中年实力派挑大梁,比如孙红雷的《潜伏》,张嘉译的《悬崖》《借枪》,柳云龙的《暗算》《风筝》,其剧本扎实、人物深刻、主题宏大,多少带有正剧色彩。另外一个大类就是由偶像派演员担纲主演,比如陈学冬的《解密》、李易峰的《麻雀》、赵丽颖的《胭脂》、张若昀的《谍战深海之惊蛰》等,它们多多少少带有偶像剧的色彩,整体口碑要弱一些。

  中年实力派挑大梁的谍战剧和偶像派演员担纲主演的谍战剧海报。

  当前谍战剧的发展呈现类型融合之势,为了尽可能地迎合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丰富受众群体的年龄结构,“谍战偶像剧化”成为谍战剧的主流方向。这自然未尝不可,只是“偶像”是谍战剧的修饰和前缀,“谍战”才是评判谍战剧成败的核心指标。

  最近正在播出的《秋蝉》同样是一部偶像化谍战剧。1941年底香港被日军侵占时期,代号“秋蝉”的青年党员叶冲(任嘉伦 饰)临危受命,秘密潜伏在日军香港军政厅机要单位执行绝密任务。

  谍战剧都是在“身份”上做文章,再围绕身份展开悬念与冲突。主人公“身份”是否符合逻辑、是否有信服感,也直接影响着谍战剧的“专业性”。谍战剧中的主人公,多多少少都会带点主角光环,毕竟顶着间谍身份深入虎穴,能够一次次化险为夷,除了主人公的实力外,也需要编剧的“金手指”加持。问题还在于一个“度”上面。如若为了凸显主角,让感情戏喧宾夺主,让反派弱智化了,那么谍战剧正邪对决的紧张感也就大打折扣了。

  《秋蝉》剧照。

  偶像化谍战剧,常常就在于“度”的把握失控。它首先体现在:偶像逻辑压倒人物逻辑,为了凸显帅气主人公的无所不能,牺牲了常识和逻辑。

  《秋蝉》没有幸免。比如众目睽睽之下,叶冲一个“弹指神功”让叛徒惊跳起来,他开枪把叛徒给打死了。“弹指神功”外,叶冲还解锁了外科手术的新技能,为中弹的女主角何樱(李曼 饰)取子弹,虽然前一天他的左肩也刚刚中了枪伤。除此之外,叶冲还会乐器、外语、跳舞、摩斯密码……再加上时尚的穿着、精致的妆容、大量的人物特写,《秋蝉》把叶冲拍成了偶像剧的男主角。

  偶像化谍战剧的第二个弊病是,忙着给偶像气质的男主角立CP,但人物情感缺乏铺垫,浮夸又尴尬,缺乏动人的力量。

  《秋蝉》中,何樱在众目睽睽之下刺杀叶冲,叶冲在审讯现场带走何樱,准备让何樱住自己家,理由是何樱背后可能隐藏许多秘密,把她带回自己家才安心。哪怕编剧之后试着合理化这一剧情,比如叶冲的上级认为这可以放长线钓大鱼云云,但从最基本的常识来看,一个日本高级军官把一个刺杀自己的人往家里带还细心照料,这不是明晃晃地在暴露自己吗?只能说,编剧为了让男女主角“同居”并有感情戏,用力过猛。

  主角的感情戏。

  经典的谍战剧,除了情节紧凑、逻辑严密、人物圆满立体外,还能够升华到信仰与人性的高度,具有强烈的悲壮感和号召力,比如《潜伏》。相较之下,偶像化谍战剧不仅逻辑缺失,还有一个弊病:戏说元素放大,叙事格局变小,悲剧感和庄重感消解。

  《秋蝉》中,叶冲的上线檀香告诉他,只有檀香和鱼鹰知道他的身份。结果一到香港,无论是我方战士、叛徒还是日方,都知道秋蝉来香港要与鱼鹰接头,甚至接头暗号也有好几个人知道,并且是一点难度没有的诗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对情报工作是有多大的无知和多深的误解?

  叶冲是日方高级军官,亦是我方高级特工,按理说,侦察与反侦察能力一定是一流的。但就《秋蝉》目前的情节看,叶冲除了很帅外,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他的每一个举动,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何樱从他家中逃离后,为了保护何樱,他请求我方人员寻找何樱并保护她,可这恰恰就落入日方“瓮中捉鳖”的陷阱中,差点将我方置于险境。

  张涵予客串出演了该剧。

  在那段苦难的岁月里,无数革命先辈为了新中国的到来,冒着生命危险、牺牲个人幸福在刀尖上行走。而今在偶像化谍战剧里,他们工作的复杂、艰难和危险却被轻佻呈现,谍战剧的热血和悲壮也被消解。

  说到底,偶像化谍战剧的本质应该是谍战剧,而不是偶像剧。作为强情节、强冲突、悬疑感强烈的剧集类型,谍战剧只有情节的发展符合情理和逻辑,环绕潜伏者的是密不透风、千钧一发的危机,观众才能代入潜伏者的角色,才能切身感受到焦灼和紧张。紧张的情绪带来的不仅仅是审美上的愉悦感,其也是领悟谍战剧所要传达的信仰的必要过程。

  □从易(剧评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危卓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