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竹刻,可以發展成爲一種主流藝術?
之所以竹刻能發展成爲專門藝術,主要原因,則在於竹材易得,可以大量使用。倘竹材爲稀世之珍,又安能有多人從事此種雕刻,並有大量作品傳世?[1] 
爲什麼竹刻藝術,既讓人愛不釋手,且還是風雅象徵?

在傳統文化中,竹具有氣節、君子、隱逸等符號,這些內涵,與文人階層有着天然的匹配,所以竹子得到特別的青睞。[2]  因其特有的品性,與中國傳統文化天然契合,故而一直備受推崇。
風氣之下,以竹材創造的竹刻,便成爲一種風雅之物,成爲士族、貴族的賞玩長物。

元/馬琬/山水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王蒙/山水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文徵明/山水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竹刻,集書法、繪畫、雕刻等一體,堪是傳統藝術和工藝的融匯形態中,最直觀表現。

竹器本是尋常之材,經由刻者施之,遂添身價。名家過手,則價增百倍。竹子在手中的刀銼之下,化爲文人領悟的藝術之美。
這件侯友鶴竹雕山水作品,以刀代筆,彷彿山水繪畫再現。

自竹刻形成專門藝術後,此後其發展史,竹刻藝術與其它工藝互影交光,其間名家輩出,體制規模與題材技法,都到達一個全新高度。從明中期的質拙渾樸,到清前期的繁綺多姿,再到後期的平線單一,竹刻藝術經歷着一個明顯的變化歷程。[3] 


如是這般,侯友鶴此件竹刻,正是呈現出質拙與繁綺的工藝。
同時,以竹刻藝術來說,大部分的竹刻家都是擅長文學、能寫能畫的人。竹刻在明清兩代,所以能夠超越前人,成爲一種特有藝術,這不能不是原因之一。[4] 
一言蔽之,自明代始,文人對藝術創作的影響與日俱增,有時甚至身兼兩職,既是文人,也是匠人。

清/侯友鶴/竹雕山水筆筒/古天一拍品

侯友鶴,清乾隆時諸生,嘉定人,爲當時刻竹名手。他的存世作品較爲少見。這件筆筒在竹材的選擇、雕刻的技巧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構圖新穎,刀法精湛,充分表現了竹雕藝術所特有的語言;竹青皮與竹肉之間的關係處理得極爲細膩,表現出極高的竹雕藝術專業修養和控制力。無論是皮殼包漿、老化程度還是保存狀態,在存世的古竹雕作品中都是非常罕見的,是一件值得珍愛的竹雕作品。

對竹子的利用,遠在上古。
早在魏晉南北朝,文人手中,已現竹器藝術。晉王獻之,有斑竹筆筒爲用;六朝明僧紹,有齊高帝所賜的竹根如意;唐宋的竹器,則已經具備若干風格的雕刻。[5] 
故有竹刻興於唐,盛於明代之言。[6]
明代中後期,竹刻藝術空前發展,雕刻體制規模、題材技法異彩紛呈,璀璨奪目。明清竹刻藝術大師不斷湧現,皆冠絕一時。諸多雕刻巨匠薈萃,成就數百年的鼎盛時期,以至於建立一座後世幾不可逾越的高峯。
作爲嘉定竹刻名手的侯友鶴,活躍於清代中期。
竹刻藝術,曾產生出無數大師與流派。當中嘉定派,因學竹刻之人衆多,並以之爲專業,便形成爲最大流派。嘉定竹刻,名家輩出。如朱氏一門,松鄰、小松、三松,三代相傳,還有濮仲謙、侯友鶴等,具爲彼時刻竹巨匠。而竹刻發展至侯友鶴生活時代,正是藝術集其大成時。

元/趙孟頫/山水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註釋:

[1] 王世襄:《王世襄集,竹刻藝術》,65頁,三聯書店,2013年。

[2] 上海博物館編:《琳琅》,314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3] 王世襄:《王世襄集,竹刻藝術》,10頁,三聯書店,2013年。

[4] 黃玄龍:《竹器:嘉定竹刻海外遺珍》,17-18頁,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

[5] 上海博物館編:《竹縷文心》,上海書畫出版社,9頁,2012年。

[6] 金元鈺,褚德彝:《竹人錄/竹人續錄》,87頁,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