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賽)5月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城鄉發展一體化智庫共同發佈了《農村綠皮書: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9~2020)》。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出席發佈會並致辭,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農村市場與貿易研究室主任李國祥代表課題組介紹綠皮書主要內容,發佈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主持。

綠皮書重點分析了2019年中國農業農村經濟的運行特點、市場狀況和重要進展,對2020年的發展趨勢和主要指標進行了預測,並提出對策措施;着重對2019年農村居民收支與貧困人口狀況、主要農產品生產與市場狀況、種植業與林牧漁業發展狀況及農業對外開放形勢進行分析並對2020年走勢進行預測;對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程度評價、鄉村數字經濟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發展、脫貧質量及可持續性、食物安全風險及防範、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農村經濟的影響等重大和熱點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農村綠皮書: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9~2020)》封面 主辦方供圖

綠皮書指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對中國農業農村經濟運行和發展不利影響主要發生在第一季度。判斷全年農業農村經濟形勢,不僅要看第一季度的運行狀況,而且要看第二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後復工復產等狀況,更要看後期是否會採取積極措施將第一季度農民收入等受到的不利影響補償回來。綜合來看,儘管農民收入出現徘徊的風險加大,但是在政策積極作用下,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農民收入增長不斷恢復,預測全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能達到1.7萬元。

貧困地區農民收入繼續更快增長。貧困地區農民收入的來源結構和全國其他地區類似,工資性收入、經營淨收入和轉移淨收入所佔比重高、貢獻大。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中國將聚焦尚未脫貧的貧困人口,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更好地發揮財政兜底作用,這些針對性措施將會進一步提升轉移淨收入的貢獻率,成爲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的最多來源。爲了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全社會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集中優質稀缺資源,加大投入,補齊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等短板,這將在貧困地區創造大量農民工就業機會,同時在復工復產進程中優先安排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農民工就業,解決他們外出就業面臨的實際問題,爲貧困地區農民提供更多公益崗位,這些措施都有助於貧困地區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隨着脫貧攻堅推進到最後階段,貧困地區的產業扶貧基本上都形成了較強的生產能力。全社會通過支持和幫扶,特別是消費扶貧模式的推廣,加上貧困地區自身努力開拓,農產品電子商務等新業態較快發展,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收入將會帶來經營淨收入穩步增加。估計2020年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1.3萬元,增加幅度和增長速度都將超過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此外,綠皮書指出,2019年農村居民內部收入差距有所改善。

西部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其他地區。分區域看,東部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9.3%,中部地區增長9.6%,西部地區增長10.2%,東北地區增長9.1%。西部地區增長最快,東北地區增長最慢。以西部地區爲1,東部、中部、東北地區與西部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別爲1.53∶1、1.17∶1和1.18∶1,西部地區與其他地區的差距均縮小。

高、低收入組相對差距有所縮小。按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低到高進行五等份分組,低收入組和中間偏下收入組農村居民收入增速較快,分別爲16.3%和14.6%;中間收入組和中間偏上收入組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居中,分別爲11.6%和9.3%;高收入組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最慢,爲5.9%。全國農村高、低收入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爲8.46∶1,比上年下降了0.83。

農村低收入組居民收入增長明顯。2019年,各地持續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聚焦脫貧質量,不斷加大扶貧力度,爲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農村居民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6.3%,比上年加快5.3個百分點,增速高於全國農村居民6.7個百分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