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起功能障礙,即陽痿,是男性性功能障礙中最常見的疾病。一般認爲我國陽痿發病率約爲5%~10%,最新結果表明我國城市20~86歲男性的陽痿總患病率爲26.1%,而40歲以上中老年男子陽痿的患病率爲40.2%。

雖然陽痿不會直接危及生命,但會給患者帶來三大危害:精神困擾,心身痛苦;降低對生活的滿意度;影響家庭的和睦、幸福和穩定。

一、陽痿的中醫病因病機

1、中醫病因沿革

古今絕大多數中醫認爲,破陽太早、恣情縱欲及自身戕害(手淫)等房勞傷是引起陽痿的主要原因。

然而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過激致病在中醫發病學理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各種不良的情志因素,日久必導致機體功能紊亂,或憂鬱傷肝,或思慮傷脾,或驚恐傷腎等,影響宗筋功能而致陽痿。

情志變化往往歸因於“鬱”,故以上可以稱之爲“因鬱致痿”。過激的情志變化既是陽痿發生的易患因素或促成因素,又是陽痿的維持因素,有些患者因非情志因素所致病後亦多出現情志抑鬱不舒而發生肝鬱,即“因痿致鬱”,亦即多數陽痿患者在病前病後都存在着過激的情志變化。

綜上所述,中醫病因學認爲,在當代社會環境條件下,情志之變已經成爲陽痿的主要發病原因。

中醫學理論認爲,恣食肥甘厚味、辛辣煎炒之物,易致溼熱內生,溼熱下注,浸淫宗筋,宗筋弛縱不舉則病陽痿。吸菸、飲酒及飲食習慣與陽痿有顯著聯繫。因此,不良生活習慣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2、中醫病機沿革

中醫病機學理論認爲,久病多瘀、久病多虛、怪病難病多痰是慢性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普遍病理變化,多表現爲虛實夾雜證,或因虛致實,或因實致虛,但很少單純的實證或虛證,反映到陽痿的病理變化上也是如此。

在陽痿病機的虛實變化上,雖然有因臟腑的虧虛而病者,但更多的是因痰、溼、溼熱、瘀、鬱等邪實而致病以及虛實夾雜而致病。即對於陽痿中醫病機學中的虛實病機規律來說,在當代社會環境條件下,實多虛少是現代人類陽痿病機學上的普遍規律之一。

二、陽痿中醫辨證分型

陽痿在中醫辨證時,分型不同與採用不同的辨證體系有關,在各種辨證體系中,臟腑辨證占主導地位,其中腎虛和肝鬱這兩個證型在衆多分型中最爲常見。

一般認爲實證在肝,虛證在腎,應先分虛實,其中虛證又包括了腎陰虧虛、腎陽不振、心脾兩虛等3個證型,而實證又分爲肝鬱氣滯、精脈瘀阻、溼熱下注等3個證型。

不同型的辯證方法如下:

肝鬱氣滯型

陽事痿弱,精神抑鬱,多疑善慮,胸脅脹痛,或針對不同性伴勃起質量有很大差異,舌質暗紅,苔薄白,脈弦細。

精脈瘀阻型

陽事不舉,或舉堅時短,陰囊墜脹,陰部時痛,頭暈目眩,腰膝痠軟;舌暗紅邊有瘀斑瘀點,苔少,脈沉細澀。

溼熱下注型

臨房不舉,或舉而不堅,尿道口即有精液溢出,更致痿軟;陰囊溼熱,口苦咽乾,尿黃便滯;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

腎陽不振型

性慾低下,陽事痿弱,面色無華,精神萎靡,腰膝痠軟,畏寒肢冷,精冷滑泄;舌淡苔白,脈沉細尺弱。

腎陰虧虛型

陽事不舉,或舉而不堅,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腰膝痠軟,口乾目澀;舌紅苔少或薄黃,脈細數。

心脾兩虛型

陽事痿弱,神疲乏力,面色萎黃,食少便溏,心悸少寐,多夢健忘;舌淡苔少,邊有齒印,脈細弱。

三、陽痿中醫辨證治療

中醫藥治療陽痿效果確切,方法簡便無痛苦,副作用少,患者容易接受。

肝鬱氣滯型

治則:疏肝解鬱,通絡興陽。

方藥:柴胡疏肝散(《景嶽全書》)加減(酌加當歸、蜈蚣、巴戟、仙靈脾等)。

精脈瘀阻型

治則:活血通脈,益腎興陽。

方藥: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加減(酌加地龍、蜈蚣、仙靈脾、仙茅等)。

溼熱下注型

治則:清利溼熱,滋腎育陰。

方藥:龍膽瀉肝湯(《蘭室祕藏》)加減(酌加丹蔘、蛇牀子、枸杞、女貞子等)。

腎陽不振型

治則:溫腎興陽。

方藥:贊育丹(《景嶽全書》)加減(酌加陽起石、鹿茸、補骨脂等)。

腎陰虧虛型

治則:滋補腎陰,填精起痿。

方藥:左歸丸(《景嶽全書》)加味(酌加仙靈脾、肉蓯蓉、丹蔘等)。

心脾兩虛型

治則:補益心脾,益腎振陽。

方藥:歸脾湯(《濟生方》)加減(酌加仙靈脾、巴戟天、肉蓯蓉等)。

近年來,中醫男科在繼承傳統男科經驗及學術思想的基礎上,以創新爲動力,借鑑吸收現代科技成果,在陽痿病的理論和臨牀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

中藥起效相對緩慢,作用於全身整體,療效持久,是多靶點效應,因有類似雄激素樣作用,在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的同時具有提高性慾、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作用,更適合於陽痿合併有性慾低下的患者。

臨牀應用中醫藥治療陽痿一定要掌握適應症,中醫藥主要適合於功能性勃起障礙爲主,對其他器質性和混合性陽痿多采用綜合治療,對無症狀可辨的陽痿,可採取補腎活血疏肝爲主的治療方案。根據新的發病機制辨證施治陽痿,臨牀應用得當,中醫藥具有獨特的整體調節優勢。

參考文獻

[1] 張慶江,朱積川,許清泉等. 三城市2226例男性勃起功能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男科學雜誌,2003,17(3):191-193.

[2] 秦國政. 勃起功能障礙(陽痿)中醫發病學規律研究[J]. 雲南中醫學院學報,2003,26(4):5-9.

[3] 廖 宸. 陽痿中醫分型差異的文獻分析[J].湖南中醫雜誌,2008,24(4)77-78.

[4] 龍榮輯. 陽痿病因病機及辨治規律探要[J]. 中醫藥學刊,2001,19(3):196.

[5] 王琦. 王琦男科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45.

[6] 周少虎,謝建興. 男科病從瘀論治的臨牀應用[J].新中醫,2007,39(9):97-98.

[7] 李海松. 中醫男科疾病研究述評[J].中醫雜誌,2005,46(11):809-811.醫生

周少虎

主任醫師

簡介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生殖醫學中心主任 在國內創立“男科病從瘀論治”、“睾丸儲備功能”學說。獲得科技進步獎3項;發表SCI等核心文章三十多篇;主編《臨牀中西醫結合男科學》,任國家級規範教材《性醫學》、《中西醫結合男科學》、《中國中西醫結合勃起功能障礙、男性不育診療指南》副主編;《中華生殖與避孕雜誌》審稿專家。中華全國中醫藥學會 生殖醫學分會 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男科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家衛計委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評審專家;廣東省中醫藥學會 生殖醫學專業委員會 首屆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 男科學分會 副主任委員,中西醫結合學組組長;廣東省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 常務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 男性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擅長

中西醫結合治療不育不孕症、輔助生殖技術、性功能障礙、前列腺疾病、性心理障礙、性接觸性疾病、結石病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