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巨大的能量使这部分水气上升速度和高度大增而进入高空低温区域,这些相对高温的水蒸气放热发生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尘埃上(同上,省略。雨的形成:暖湿气流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发生液化形成小水滴,小水滴附着在空气中的尘埃上形成云,小水滴在尘埃上聚多成大,大水滴的浮力小雨重力时就降落成雨。

1。轰炸之前广岛天气良好
轰炸之前广岛天气良好,满足了B29轰炸条件。而小仓是“幸运”的。轰炸广岛三天之后,美军“博克之车”装载着“胖子”是准备炸小仓的,可是飞抵小仓上空时,小仓上空气象条件很差,空中布满厚厚的云层,能见度极低。''博克之车''在小仓上空盘旋了3周,始终未能找到瞄准点--5号军火库。按照既定计划,遂改炸长崎。
(B29轰炸飞临广岛上空时,这时很多广岛市民并未进入防空洞,而是在仰望美机。他们想不到这次投下的是原子弹。此时是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日本时间),人们面向东,有阳光照到前面。)
由此推得,广岛在遭到轰炸之前,天晴,无云,无雨。
2。轰炸之后广岛下雨了
1945年8月6日 9点14分17秒,那架装载着原子弹的美机上的视准仪对准了广岛一座桥的正中时,自动投弹装置被启动了。
45 秒种后,原子弹在离地 600 米空中爆炸,立即发出令人眼花目眩的强烈的白色闪光、火球,广岛市中心上空随即发生震耳欲聋的大爆炸。顷刻之间,城市突然卷起巨大的蘑菇状烟云。
(广岛轰炸结束,天突然下起了雨)
那些躲藏在防空洞侥幸躲过轰炸的人们观察到了广岛惊人的变化,不仅城市变成了废墟,而且原来晴朗的天空也变得阴沉下起雨来。
3。原子弹轰炸满足了“人工降雨”的条件
雨的形成:暖湿气流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发生液化形成小水滴,小水滴附着在空气中的尘埃上形成云,小水滴在尘埃上聚多成大,大水滴的浮力小雨重力时就降落成雨。
“蘑菇云”的形成:
(高温空气和着大量尘埃在爆炸力和浮力作用下高速升空。)
蘑菇云是地面或之上,大当量炸药爆炸所特有的现象。
当爆炸时,释放极多的能量,在爆炸中心区会产生数千万度的高温与几百万个亿帕的高压。高温、高压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周围的空气升温膨胀而又快速上升。
高温能量源通过光辐射(又称热辐射)的方式,该变成气态的成为气态,能成为灰烬的成为灰烬。
火球极端高压使得周围空气急速膨胀,向四面八方形成冲击波。冲击波使得物体该变形的变形,该移动的移动。
当大火球膨胀达到极端时,内部接近形成真空区域;同时,由于极度的膨胀,所形成的真空区域的压强接近为零,称为低压区。低压区在上升的过程中,形成“龙卷风”效应,把地面上的灰尘、没有条件升华为气态的小固体们,统统“吸”上去,吸到蘑菇球里去,这就是看到的蘑菇柱。
(广岛爆炸之后的地貌。可以想象,位于爆炸中心区的河段里的河水会瞬间蒸发)
其实蘑菇球生成的过程中已经含有相当多的水蒸气(来源有:空气中原有的、植物体、动物体、河道等地面水),而且“龙卷风”效应也会继续提供水蒸气。
总之,体积巨大的蘑菇云内含有大量的高温水蒸气;高温蘑菇云上升一定的高度,遇到高空的冷空气,发生热交换,形成复杂的对流,于是蘑菇云四面翻动,云起云落。
其实,蘑菇云涌动的过程,蕴含了“造雨”的过程。高温水蒸气放热形成小液滴,小液滴附着在丰富的尘埃上,形成大液滴,大到一定程度就落下来。某种程度判断,起初的雨是黑雨。
4。地震后形成下雨,同理
(网络图。震后雨来袭)
地震酝酿阶段,由于地壳内部的复杂运动,导致地热上升,地面气温相对偏高,空气暖湿。
地震发生后,地下热能大面积释放。巨大的能量使这部分水气上升速度和高度大增而进入高空低温区域,这些相对高温的水蒸气放热发生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尘埃上(同上,省略。)
同样的道理,大型森林火灾也最终会以暴雨荡涤的结果宣告结束。
久旱近甘霖吗,扯远了,信马由缰扯到自然界的辩证法上去了。但是有一个观点确是十分的鲜明,那就是科学的道理观点与迷信的因果报应思想泾渭分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