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年,秦国攻打魏国,赵王想要进行援救,秦人拿出盟约来责备赵王,赵王不知该如何应对,于是找平原君商议,平原君又找到名家大师公孙龙寻求解决办法,公孙龙立马看出了盟约中的破绽,他对平原君讲:你们也可以拿这个盟约去责备秦王,说赵国想要援救魏国,秦国为什么非要攻打魏国呢。《吕氏春秋》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个人想知道几点了,古时候没有手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太阳的方位,在东南大概是10点,正南基本就是12点,于是这个人就让他老父亲去看看太阳在哪,不一会老父亲回来了,告诉他说太阳在天上。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影响中国人几千年,今天说的是名家。

所谓名家,顾名思义,是专门研究“名”的学问的人。有人可能问了:“名”有什么好研究的,一是一,二是二,这是猫,那是狗,三岁小孩都知道,需要专门研究吗?老百姓日常生活可能觉得无所谓,但实际上人们平常说话大多数时候都太严谨,细究起来漏洞很多,不较真还行,一较真就会发现自己可能“连话都不会说了”。

《吕氏春秋》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个人想知道几点了,古时候没有手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太阳的方位,在东南大概是10点,正南基本就是12点,于是这个人就让他老父亲去看看太阳在哪,不一会老父亲回来了,告诉他说太阳在天上。一次失败的沟通。这个人告诉老爹:我知道太阳在天上,我是想知道太阳现在什么样。一会老父亲又回来了,说太阳是“圆”样。又一次失败的沟通。不得已这个人只好直截了当地问:我想知道现在什么时辰了,麻烦你去看看太阳。老爹第三次回来告诉他:时辰就是现在。

这虽是一个段子,但也侧面表现出沟通的困难。人之为人的一大特点就是有语言,会说话,但说出来的话通不通顺?有没有逻辑?能不能表达出自己的内心?那可未必,于是名家出现了。

名家是研究“名”、“实”之辩的,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有对名家的记载,也有人如胡适先生认为古代没有什么专门的名家,因为无论是儒墨道法,要想阐述他们的理论,都必须要符合逻辑。事实上,诸子百家中最具有科学精神和逻辑精神的是墨家,公孙龙等人由于其无与伦比的辩论技巧被赋予了名家的称号,但他们实际上更可能是墨家的传人。

由于这些人是专门研究语言学、逻辑学的,因而他们的辩论技巧和逻辑思维非常厉害,简直到了“说一不二”的地步,能把死的说成活的,把黑的说成白的,总之,一让他们开口你就输了。

说秦国和赵国曾立有盟约,盟约上讲:秦国要做的事,赵国要进行帮助;赵国要做的事,秦国要进行帮助。有一年,秦国攻打魏国,赵王想要进行援救,秦人拿出盟约来责备赵王,赵王不知该如何应对,于是找平原君商议,平原君又找到名家大师公孙龙寻求解决办法,公孙龙立马看出了盟约中的破绽,他对平原君讲:你们也可以拿这个盟约去责备秦王,说赵国想要援救魏国,秦国为什么非要攻打魏国呢?

说春秋时期的郑国有个叫邓析的,也是一位名家大师,他把自己的本事用于诉讼。有一年大水,有个富人淹死后被人捞了出来,他的家人想要把尸体赎回去,无奈捞尸者要价太高,富人家里找到邓析帮忙,邓析告诉他不用慌,那具尸体除了你们要之外没有其他人要,他们早晚会给你。捞尸的人知道以后很是忧虑,也找邓析帮忙,邓析却告诉他也不用慌,那家富人除了到他这儿赎尸体外别无他地。

邓析后来被立法者杀了,因为他太能辩了。有理的到他那儿成了没理,有罪的只要给钱就能脱罪。名家这些人大多数是这样,除了爱逞口舌之快外,并没有太大的政治理想,他们不像儒墨道法一样,想要为乱世开药方,为万世开太平。他们最爱做的事就是给我一个观点,我能说服所有人。

说有个叫淳于髡的跟魏王讲合纵之术,魏王觉得很有道理,决定联合楚国,使者正待要出发,淳于髡又跟魏王讲起了连横之术,魏王又被说服了, 赶紧叫停了使者。合纵和连横本是两个完全相反的策略,但对于那些有辩才的人来讲,翻手为云覆手雨只在一瞬之间。

说有个叫黄缭的不信名家这么能辩,于是找到惠施(名家一代宗师,庄子的朋友)问:天为什么不塌地为什么不陷?惠施没有丝毫准备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谈天说地,直到那人听够了他自己觉得还没说够。

除了别人主动挑起的话题外,名家自己还会找乐子,为了挑战极限,他们故意拿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来显摆辩才,如惠施的十事:

  •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大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 南方无穷而有穷;

  • 今日适越而昔来;

  • 连环可解也;

  •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 泛爱万物,天下一体也。

惠施的这些论点还算是易懂点的,不过是相对论而已,公孙龙的论点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什么“卵有毛”,“鸡三足”,“火不热”,“白狗黑”,“白马非马”,“轮不蹍地”之类,听起来违反常理,而一旦辩起来却又入其彀中。

说孔穿和公孙龙关于奴婢有几只耳朵的论题发生了激烈的辩论,孔穿认为奴婢也是人,他们有两只耳,公孙龙却非要说奴婢有三只耳,但孔穿辩不过公孙龙。平原君欣赏地说:公孙龙真是雄辩之人呐!孔穿却说:公孙龙确实雄辩,但要论证奴婢有三只耳朵却非常艰难而实际上也不是这样,而要论证奴婢有两只耳朵却极其简单而且事实也是如此,您觉得应该选简单的事实呢还是艰难的诡辩呢?

后来之人越来越感觉到名家的华而不实,白圭则直接规劝魏王远离此类人。白圭讲:用大鼎来煮鸡,加水多了味道就淡,加水少了容易又干锅,虽然这个鼎看起来很漂亮,但实际上没什么用,说的就是惠施这类人。

作为名家的一代宗师,惠施当然不会让别人在他面前逞口舌之快,惠施讲:你这个比喻不对,大鼎有大鼎的用处,它不能用来煮鸡,但可以给三军将士煮饭啊!

庄子认为惠施这样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却把功夫耽误在辩论上实在是太可惜了。对于那些爱好辩论的人,庄子有句话评论的非常中肯,这里摘出来作为本文的结尾:

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庄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