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年,秦國攻打魏國,趙王想要進行援救,秦人拿出盟約來責備趙王,趙王不知該如何應對,於是找平原君商議,平原君又找到名家大師公孫龍尋求解決辦法,公孫龍立馬看出了盟約中的破綻,他對平原君講:你們也可以拿這個盟約去責備秦王,說趙國想要援救魏國,秦國爲什麼非要攻打魏國呢。《呂氏春秋》裏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有個人想知道幾點了,古時候沒有手錶,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太陽的方位,在東南大概是10點,正南基本就是12點,於是這個人就讓他老父親去看看太陽在哪,不一會老父親回來了,告訴他說太陽在天上。

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一直流傳至今,影響中國人幾千年,今天說的是名家。

所謂名家,顧名思義,是專門研究“名”的學問的人。有人可能問了:“名”有什麼好研究的,一是一,二是二,這是貓,那是狗,三歲小孩都知道,需要專門研究嗎?老百姓日常生活可能覺得無所謂,但實際上人們平常說話大多數時候都太嚴謹,細究起來漏洞很多,不較真還行,一較真就會發現自己可能“連話都不會說了”。

《呂氏春秋》裏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有個人想知道幾點了,古時候沒有手錶,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太陽的方位,在東南大概是10點,正南基本就是12點,於是這個人就讓他老父親去看看太陽在哪,不一會老父親回來了,告訴他說太陽在天上。一次失敗的溝通。這個人告訴老爹:我知道太陽在天上,我是想知道太陽現在什麼樣。一會老父親又回來了,說太陽是“圓”樣。又一次失敗的溝通。不得已這個人只好直截了當地問:我想知道現在什麼時辰了,麻煩你去看看太陽。老爹第三次回來告訴他:時辰就是現在。

這雖是一個段子,但也側面表現出溝通的困難。人之爲人的一大特點就是有語言,會說話,但說出來的話通不通順?有沒有邏輯?能不能表達出自己的內心?那可未必,於是名家出現了。

名家是研究“名”、“實”之辯的,在《史記》和《漢書》中均有對名家的記載,也有人如胡適先生認爲古代沒有什麼專門的名家,因爲無論是儒墨道法,要想闡述他們的理論,都必須要符合邏輯。事實上,諸子百家中最具有科學精神和邏輯精神的是墨家,公孫龍等人由於其無與倫比的辯論技巧被賦予了名家的稱號,但他們實際上更可能是墨家的傳人。

由於這些人是專門研究語言學、邏輯學的,因而他們的辯論技巧和邏輯思維非常厲害,簡直到了“說一不二”的地步,能把死的說成活的,把黑的說成白的,總之,一讓他們開口你就輸了。

說秦國和趙國曾立有盟約,盟約上講:秦國要做的事,趙國要進行幫助;趙國要做的事,秦國要進行幫助。有一年,秦國攻打魏國,趙王想要進行援救,秦人拿出盟約來責備趙王,趙王不知該如何應對,於是找平原君商議,平原君又找到名家大師公孫龍尋求解決辦法,公孫龍立馬看出了盟約中的破綻,他對平原君講:你們也可以拿這個盟約去責備秦王,說趙國想要援救魏國,秦國爲什麼非要攻打魏國呢?

說春秋時期的鄭國有個叫鄧析的,也是一位名家大師,他把自己的本事用於訴訟。有一年大水,有個富人淹死後被人撈了出來,他的家人想要把屍體贖回去,無奈撈屍者要價太高,富人家裏找到鄧析幫忙,鄧析告訴他不用慌,那具屍體除了你們要之外沒有其他人要,他們早晚會給你。撈屍的人知道以後很是憂慮,也找鄧析幫忙,鄧析卻告訴他也不用慌,那家富人除了到他這兒贖屍體外別無他地。

鄧析後來被立法者殺了,因爲他太能辯了。有理的到他那兒成了沒理,有罪的只要給錢就能脫罪。名家這些人大多數是這樣,除了愛逞口舌之快外,並沒有太大的政治理想,他們不像儒墨道法一樣,想要爲亂世開藥方,爲萬世開太平。他們最愛做的事就是給我一個觀點,我能說服所有人。

說有個叫淳于髡的跟魏王講合縱之術,魏王覺得很有道理,決定聯合楚國,使者正待要出發,淳于髡又跟魏王講起了連橫之術,魏王又被說服了, 趕緊叫停了使者。合縱和連橫本是兩個完全相反的策略,但對於那些有辯才的人來講,翻手爲雲覆手雨只在一瞬之間。

說有個叫黃繚的不信名家這麼能辯,於是找到惠施(名家一代宗師,莊子的朋友)問:天爲什麼不塌地爲什麼不陷?惠施沒有絲毫準備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談天說地,直到那人聽夠了他自己覺得還沒說夠。

除了別人主動挑起的話題外,名家自己還會找樂子,爲了挑戰極限,他們故意拿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來顯擺辯才,如惠施的十事:

  • 至大無外,至小無內;

  •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裏;

  •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大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 南方無窮而有窮;

  • 今日適越而昔來;

  • 連環可解也;

  •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 泛愛萬物,天下一體也。

惠施的這些論點還算是易懂點的,不過是相對論而已,公孫龍的論點則就有點匪夷所思了,什麼“卵有毛”,“雞三足”,“火不熱”,“白狗黑”,“白馬非馬”,“輪不蹍地”之類,聽起來違反常理,而一旦辯起來卻又入其彀中。

說孔穿和公孫龍關於奴婢有幾隻耳朵的論題發生了激烈的辯論,孔穿認爲奴婢也是人,他們有兩隻耳,公孫龍卻非要說奴婢有三隻耳,但孔穿辯不過公孫龍。平原君欣賞地說:公孫龍真是雄辯之人吶!孔穿卻說:公孫龍確實雄辯,但要論證奴婢有三隻耳朵卻非常艱難而實際上也不是這樣,而要論證奴婢有兩隻耳朵卻極其簡單而且事實也是如此,您覺得應該選簡單的事實呢還是艱難的詭辯呢?

後來之人越來越感覺到名家的華而不實,白圭則直接規勸魏王遠離此類人。白圭講:用大鼎來煮雞,加水多了味道就淡,加水少了容易又幹鍋,雖然這個鼎看起來很漂亮,但實際上沒什麼用,說的就是惠施這類人。

作爲名家的一代宗師,惠施當然不會讓別人在他面前逞口舌之快,惠施講:你這個比喻不對,大鼎有大鼎的用處,它不能用來煮雞,但可以給三軍將士煮飯啊!

莊子認爲惠施這樣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卻把功夫耽誤在辯論上實在是太可惜了。對於那些愛好辯論的人,莊子有句話評論的非常中肯,這裏摘出來作爲本文的結尾:

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莊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