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天之後,魯迅回了日本,朱安在紹興陪伴婆婆孤寂地度過了13個年頭。1943年,魯迅母親去世,朱安獨身一人住在北京。

大文豪魯迅,文學造詣頗高,但感情之路卻並不順利,重點體現在他與朱安之間有名無實的婚姻。

民國時候的才子,都向往着自由戀愛而結合的新式婚姻,但他們處於當時的時代,不少人卻又不得不遵從父母之命,娶舊式女子。

魯迅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01

他提起朱安時說:“她是母親送給我的禮物,至於愛情,我是不知道的。”

朱安是個好兒媳,侍奉婆婆,溫柔賢良,但不是魯迅心目中的妻子,她在魯迅身邊,與其說是妻子,不如說是保姆更恰當。

朱安比魯迅大三歲,從小就受封建禮教的薰陶,據說她祖上當過官,但到了她那一代早已沒落。

在家庭長輩們的眼裏,朱安懂禮儀、守規矩,針線活也不錯,就是個賢妻人選。但是魯迅是個進步青年,他要求妻子能跟形勢,讀點書,有自己的思想、見地,兩人有共同語言。

魯迅也曾做過努力,他們定親後,魯迅在日本求學,他寫信回家,通過母親向朱家提出:要朱安放腳,進學堂,慢慢地向進步青年靠近。

這個要求顯然是無法實行的,朱家是舊式人家,認可的是舊式禮教,朱安小時候就已經纏了足,並且遵從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是文盲。

1906年,魯迅被母親從日本騙回家完婚。

結婚當天,新娘下花轎時,腳一伸出來,繡花鞋便掉落在地上。原來,朱安怕魯迅不喜歡小腳,特地穿了一雙大繡花鞋,裏面塞着棉花,本想討新郎的歡心,沒想到一出場就露了餡。

這似乎預示了這場婚姻的悲劇:朱安一生都在討好魯迅,卻無法真正改變自己。

在感情裏,越卑微,越失去自我,越失去自我 ,越難以得到愛。

新婚之夜,魯迅看到了自己的新娘,個子瘦小,臉色青白,前額寬禿,他走出了新房。

朱安在新房中獨自做着各種各樣的猜測,眼淚不停地流着,她不知所措,不知自己做錯了什麼。作爲一箇舊時代的女人,沒有文化的女人,在這場婚姻中,她一開始就處於最被動的地位。

從這一天起,她的命運就和周家聯繫到了一起,然而她名義上的丈夫的一切又似乎與她無關。魯迅僅僅跟她維持着一種形式上的夫妻關係。她在紹興陪伴婆婆孤寂地度過了13個年頭。

三天之後,魯迅回了日本,朱安在紹興陪伴婆婆孤寂地度過了13個年頭。

02

她在周家大院裏履行一個兒媳婦的義務,照顧老小,婆婆對她很滿意。但魯迅一直對她很冷淡,也從來沒有進過她的房間。

母親問他,朱安到底哪裏不好?

魯迅說,跟她談不到一塊去。

他說什麼,她的附和都讓他覺得嫌棄。

當一個男人不愛你的時候,你說什麼都是多餘、可惡。

1919年,朱安終於等來了和魯迅團聚的機會。

當時周家紹興的房子賣了,魯迅帶着母親和朱安一起住到了北京八道灣。

這段時間,朱安是最快樂的。

她每天琢磨着婆婆想喫什麼,丈夫想喫什麼,變着法子做可口的飯菜。魯迅有朋友來家,她也是熱情招待。

可她終究沒有過魯迅想要的進步。仍然如一個保姆般的存在 ,照顧着魯迅的飲食起居。

她處處在婆婆、丈夫的意思爲先,沒有自己的想法,她就是一箇舊式女子,以婆家爲天,以丈夫爲天,卻永遠沒有自我。

後來,魯迅愛上了許廣平。

魯迅的情感此時就像決堤的水,洶湧而又激盪。

他在給許廣平的情書裏寫道:“我寄你的信,總要送往郵局,而不喜歡放進街邊綠色的郵筒,我總會擔心那會慢一點。”

兩人愛得如膠似漆,此時朱安心酸不已,原以爲他不善表露情感,卻原來,他只是不想對她表露而已。

03

魯迅與許廣平婚後去了上海。

有人曾說,魯迅爲什麼不考慮離婚?

我想這也正是魯迅爲人重情之處。他深知如朱安這般的舊式女子,與她離婚,等於就是把她往死路上逼,她生是周家人,死是周家鬼。

所以魯迅對她一直盡了贍養義務,不管生活如何不如意,從未斷過給她生活費,而且魯迅1936年去世之後,許廣平也一直給朱安寄錢。

1943年,魯迅母親去世,朱安獨身一人住在北京。

這個時候,物價飛漲,沒有謀生能力的朱安,即使許廣平、周作人等人給她經常寄錢,但她的仍然日子越過越難。

經常是幾個窩窩頭和一碟鹹菜將就着一天。

此時她家裏可以變賣的東西都已經變賣了,只剩下魯迅的一些藏書。

有人勸她賣了這些藏書,她也動了心思。

文化界的人聽說她要變賣藏書,都急了,有人勸她要保留魯迅的遺物,她悲憤吶喊:“我也是先生的遺物,誰來保存我!”

她從來就沒有認識到獨立的自我,自始至終都把自己當成魯迅的附屬品,人生的天空被她壓制得只有小小的一角,那就是丈夫、婆婆、夫家。

她曾說自己就像一隻蝸牛,一直慢慢向上爬,到最後,終於爬不動了。

她只希望先生能多看自己一眼,多陪自己一會,以爲自己像蝸牛一樣,只要慢慢地爬,終有一天會被他接納。

朱安這輩子都無法明白,路選得不對,爬一輩子只是越爬越遠。

她從嫁給魯迅那一天起,在個人精神、思想上沒有任何進步和改變,從來只是唯唯諾諾,謹小慎微,又如何能得到魯迅的愛?

1947年6月,朱安孤獨地走了,身邊沒有一個親人。

在生前,朱安曾說過,想葬在魯迅身邊,死後,終未能如意。她被葬在了西直門外保福寺處,沒有墓碑。

她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69個春秋,孤獨地度過了四十多年的漫漫歲月。

如果她沒有嫁給魯迅,如果她後來學習了文化,她的人生會不會精彩一點呢?

只可惜人生沒有如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