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國政協委員、陝西建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義光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要切實提高農民工的社會地位,讓他們從心理上、情感上、身份認同上,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福利。有了這個基本的意識,這個社會也就不會存在農民工這個尷尬的身份,農民就是農民,工人就是工人。

碧翰烽/文

全國政協委員、陝西建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義光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要切實提高農民工的社會地位,讓他們從心理上、情感上、身份認同上,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福利。

要重視解決農民工關心的住房、子女教育、社保等問題,努力實現權利平等、保障同等、服務均等。這樣才能打消他們的後顧之憂,全身心融入城市建設當中,進而促進“用工荒”問題的破解。

平等、同等、均等,我以爲纔是真正講到了核心所在。

其實,在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應該不存在提高誰的社會地位之說的,最基本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如果刻意提高誰的地位?就會存在等級,存在差距,就會造成階層固化,階層分化,社會就可能出現問題。

或許法律在宏觀上本不存在問題,可是在一些具體細節的操作上,卻慢慢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城鄉二元結構,實質上就是農民工現象的根源所在。

既是農民,又是工人。無非就是城市需要你農民做工,但不需要你共享城市成果,所以做完工後,還只能是回到農村。

怎麼辦?首要的問題是在制度層面,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難題,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深入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戰略。

這個制度層面,就是不能再無限制享受農民工的廉價勞動力,應該要讓農民工融入城市,至少你要有這個胸懷,至於人家農民願不願意融入,那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那些關乎農民工的就業、工資、住房、子女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切身利益問題,就要享受與市民的同等待遇,而不能執行不同的制度辦法。

其次,最關鍵的還是要重視農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當下,一些高等職業院校開始招收農民工學生,這是一個比較好的現象。

知識改變命運,我以爲是非常關鍵的。那些倡導讀書無用論的,其實是喫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讀書肯定是有用的,如果真是沒用,只能說是你讀書沒有讀好。

農民工之所以地位不夠高,知識方面肯定是一個因素。然而,一個人的知識,當然是要靠讀書來提高的。雖然說讀書是有差別,但至少要在讀書方面給予均等的機會。

而隨着城市的迅猛發展,農民工要想完全融入城市,有的還真是需要接受讀書與培訓,不僅僅是技能、業務方面的培訓,還有思想、觀念方面的培養,要學會從農村人向城裏人轉變。

除了農民工本身之外,更爲重要的是解決農民工子女平等教育的問題,不能再讓他們的教育又落後於城市,這樣就可能導致貧困代際傳遞。

最後,全社會要提升法治意識,尤其要革除身份、等級等固化之觀念。在這方面,我們有些做法的確存在問題。比如在人員招聘、選用幹部等方面,人爲地貼上一些標籤、符號;比如同樣一個學歷,也要人爲地劃分一些等次;比如同樣一個政策,面對不一樣的人,也會存在不一樣的對待。

那麼,法治的要義在於公平、正義。所以,先要在全社會樹立這個意識,大家在規則、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權利要平等。有了這個基本的意識,這個社會也就不會存在農民工這個尷尬的身份,農民就是農民,工人就是工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