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一提起現代的家庭教育,好多父母都覺得心有餘悸,如今感覺教育孩子容易,可能教育出個好孩子太難。爲什麼這已經成爲了一種社會共識?

其實,不是教育本身難,而是人們對於“好孩子”的標準過於極端。當然,這絕不是筆者個人的意思,北京一位很有名氣的老教師,老校長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嘆:社會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家庭中的親子關係也變得不再像從前那樣的單純了。

從過去,只求孩子能夠“立身立命”,到如今的“將所有希望寄託在孩子的身上”。孩子的壓力很大,同時家長的精神壓力也不少。

就爲了能讓自家的孩子成爲“最好”的,“最優秀”的,最“讓人仰慕”的人。

所有家庭的父母都願意動用他們所有的積蓄。有些人認爲讀書很好,所以他們忍不住把傢俱變成書架,裝滿書。一些家長認爲孩子的藝術氣質需要提高,所以不管他們的實際經濟狀況如何,他們都會帶着孩子,坐飛機,去各個城市的藝術展覽和音樂會,而且他們還會設置一套不適合自己家庭的最先進的設備,在球場的實際情況下搬回家只是爲了給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的藝術氛圍。

至於,親子間該有的慈母孝兒,倒不是很重要的了。甚至還有些父母絕對有這樣思想的媽媽是在耽誤孩子就“進取”是在浪費孩子們的時間。難道一意孤行的追逐潮流就是好的家庭教育?還記得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育兒故事嗎?

1.孟母三遷

孟母爲了讓兒子受到更好的環境薰陶,她三次搬家,只爲了讓孩子竟可能多的接觸到良好的環境影響。對於孟母,我們現代的家長何嘗不是這樣做的。但我們“遷”的目標正確嗎?

孟母首次遷,是爲了讓孩子遠離菜市場。二次遷是爲了讓孩子遠離墳地。三次遷是爲了讓孩子離讀書人近一點。

反思:我們如今也會爲了教育孩子而遷,可我們遷去的地方多是“富豪”成聚的地方。或許大家想要孩子成長的方向不同吧?

2.禪師育人

禪師收了一個生性頑劣的徒弟。這徒弟常常逃出禪院去。一日,禪師發現了徒弟的行蹤就靜靜的等着徒弟自己犯錯撞上來。徒弟果真就範,等他等着禪師責備時,禪師卻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裳。

反思:我們現在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一面給孩子提供最好的,一面嘴裏罵着“你這個不中用的東西”。

其實,不是孩子除了問題,而是家長們對於教育的本質和目的發生了根本變化。他們不再求得孩子爲了平安就好,而是各個希望自己的孩子可爲自己“增光”“光耀門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