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小凡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電影總爲我們塑造了各種各樣的歷史形象,但我們對其中的人不能一概而論,有些並完全是真實的,例如《甲午風雲》這部電影,裏面講訴的甲午中日戰爭時期在黃海海戰的事蹟,其中就對鄧世昌進行了深刻的塑造,讓我們永遠的記住了這位民族英雄。吉野號的來勢洶洶,大多數反派在電影中都是膽小如鼠,四處逃竄,在電影中與鄧世昌民族英雄形成明顯對比的,就是那位時刻與其作對的總兵劉步蟾,其狼狽的樣子讓人大快人心,可誰知真相是這樣的?
歷史上的事實是劉步蟾應是一個民族英雄,絕不是賣國賊。早年間,他僅僅十幾歲就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福建船政學堂,並且在之後成爲了第一批洋務派留學生,希望通過自己學有所成,報效國家。水上戰爭對於清朝現有基礎來說只能到大江大河上作戰,在海上,恐怕是難以站穩跟腳,在英國學習四年海軍的劉步蟾通過了嚴格的海軍考覈回到了國家。回國後,通過一系列的努力,受到了清廷的重視,年僅三十六歲的他在北洋水師建成之後擔任右翼總兵一職,期間,勵精圖治,大大改善了清王朝海上作戰的能力。
面對日軍的挑釁,甲午中日戰爭在1894年爆發,劉步蟾帶領手下奮力反擊,只爲保疆爲國,在此之前,日本多次威逼利誘想唆使其投降,無奈劉步蟾絲毫不動心,對日本的防備日益增強,這一戰,將日本的兩隻大艦擊傷。劉步蟾這也算是居功至偉了,大家也知道當時清王朝的腐敗不堪,海軍的裝備與日本還有相差,最後還依然保持“避戰保船”的思想,躲入了威海衛港口。
日軍在1895年對北洋海軍展開圍攻,劉步蟾明知局勢不妙,但依舊沒有選擇放棄,決定破釜沉舟,帶領剩下的將士拼死一搏。最終還是敵不過日軍的火力,這一戰他踐行了自己“苟喪艦,將自裁。”的誓言,此時此刻,唯有守住自己的國土纔對得起自己和國家,在定遠號被炸沉後,劉步蟾他們早已是彈盡糧絕,但也不遠做俘虜,最後吞下了鴉片自殺光榮殉國。
這一戰,真實的情況顯然可以看到,劉步蟾的戰功並不比鄧世昌的低,爲什麼要遭受如此的抹黑呢?後來經過查證發現,是因爲當時訓練北洋水師的有不少外國的教官,這些外國教官有一部分總是瞧不起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劉步蟾與嚴復知道後,爲其憤憤不平,許多留洋的高材生紛紛譴責這些洋教官的無禮行爲,外國人對此感到深惡痛絕,仇恨就這樣結了下來。
北洋海軍在黃海海戰全軍覆滅後,外國教官自然都各自回國,其中的一個人爲了報復,於是在一本回憶錄中開始惡意的抹黑劉步蟾這一民族英雄。民國時期,崇洋媚外的風氣鼎盛,看到外國人對這一事件的描寫,國人輕信了,由此而來,一傳十,十傳百,隨着時間過去,似乎就這樣被默認了。
當時的學者面對當時的國際環境,想要考證這些事實難度很大,慶幸的是,國家逐漸的發展,社會相對安定,到1977年的時候,學者們通過多方的文獻資料,進行對比考證,瞭解了其中的內幕,決定爲劉步蟾平反,爲他正名,民族英雄絕不容許就這樣被玷污,82年被正式追認民族英雄的時候,我想劉步蟾老先生也能安心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