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俊彥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五一纔過去沒多久,我已經開始在期盼一個多月後的端午節了,期待端午不僅僅是因爲端午假期,還因爲端午特色的各種糉子。
中華傳統節日發展到今天,似乎只剩下了放假的功能。越來越多的傳統習俗被人們淡忘摒棄,譬如清明節,也叫寒食節,最初是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爲了紀念被燒死的忠臣介子推創建。而且,在清明節前後,人們只能喫冷食,禁菸火。但到現在,誰還會在清明節特意去喫冷食?
又像是端午節,人們現在普遍只知道喫糉子、划龍舟這兩個習俗,而且還明白是爲了紀念屈原。但又有誰知道端午節還有掛艾草、喝雄黃酒這幾個習俗?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掛艾草的習俗是從何而來的。
故事發生於唐朝末年,衆所周知,唐末時期爆發了黃巢起義。整個中原地區都陷入了戰火之中,百姓流離失所,紛紛開始逃避戰亂。其中,有一個帶着兒子逃難的婦女,竟成了端午節掛艾草的由頭,具體是怎麼回事呢?且聽筆者一一道來。
這名婦女史書上倒沒有記載名字,當時爲了逃避中原地區的戰亂,她帶着兩個兒子倉皇出逃。。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得知黃巢軍要來,害怕戰亂的百姓們紛紛撒開腿背井離鄉往外逃。因爲逃避的是那些黃巢起義軍,所以史稱"走黃巢"
有天黃巢大軍突然撞見了一個掉了隊,匆匆往外逃的婦女,這位婦女有兩個兒子,一個約摸5到6歲大小,被婦女抱在懷中。另一個幼子只有2歲,卻緊跟在婦女身後走着。這一反常理的現象立刻勾起了黃巢的好奇心,他認定其中必有古怪。於是便喬裝打扮成一名平民男子,準備上前問個究竟。
一問才發現,婦女手上抱着的其實並不是她自己的兒子,而是她哥哥死前託付給婦女的唯一遺孤。爲了保護哥哥唯一的香火,婦女便將其抱在了懷中,以免其走丟。
黃巢有感於婦人忠義,於是立刻抖明瞭身份,並向婦女承諾"我黃巢的千軍萬馬絕不會動爾等一根汗毛,只要你找一些艾草掛在門上,我黃巢起義軍經過,自然不會刁難於你。"說罷,黃巢便離開了。
婦女發現黃巢果然並沒有欺騙自己後,又想起逃難的艱苦,她索性號召全村人一起原路返回,給自家門上掛上艾草。而黃巢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但凡門上掛了艾草的農戶,他都沒有打擾,一時間,這個方法傳得人盡皆知。
掛艾草的習俗就這樣誕生了,而黃巢軍的好名聲也漸漸在民間傳開。雖然他們最後還是被唐朝鎮壓了,不過這掛艾草的習俗卻世世代代流傳了下來,成了端午節的保留項目。
話說回來,這馬上要到來的不僅僅是端午節,還有畢業季呢,同學們畢業論文都搞定了嗎?趕緊抓緊啦。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