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宮等人就帶着曹操之前留給他們的人馬奉迎呂布,曹操得知之後趕緊回師,“與布戰於濮陽,太祖軍不利,相持百餘日。但曹操的部下陳宮看到了,所以他能夠有針對性地勸說張邈起兵叛曹:“今雄傑並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衆,當四戰之地,撫劍顧眄,亦足以爲人豪,而反制於人,不亦鄙乎。

“張邈字孟卓,東平壽張人也。少以俠聞,振窮救急,傾家無愛,士多歸之。太祖、袁紹皆與邈友。闢公府,以高第拜騎都尉,遷陳留太守。董卓之亂,太祖與邈首舉義兵。汴水之戰,邈遣衛茲將兵隨太祖。袁紹既爲盟主,有驕矜色,邈正議責紹。紹使太祖殺邈,太祖不聽,責紹曰:‘孟卓,親友也,是非當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邈知之,益德太祖。”初平四年(193年),曹操征討陶謙,出發前還對家人說:“我若不還,往依孟卓。”“後還,見邈,垂泣相對。其親如此。”不過“昔漢光武謬於龐萌,近魏太祖亦蔽於張邈。知人則哲,唯帝難之,信矣!”本來曹操和張邈關係不錯,但是最後張邈還是背叛了曹操,而在這之中,陳宮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爲什麼這兩個人最後會背叛曹操呢?
張邈背叛曹操的原因,因曹氏爲正統,所以史家諱而不言,只有《三國志·高柔傳》中借高柔之口隱晦地透露了一點點。“柔留鄉里,謂邑中曰:‘今者英雄並起,陳留四戰之地也。曹將軍雖據兗州,本有四方之圖,未得安坐守也。而張府君先得志於陳留,吾恐變乘間作也,欲與諸君避之。’衆人皆以張邈與太祖善,柔又年少,不然其言。”這段話的潛臺詞就是說,一山不容二虎。
曹操有統一天下的大志,張邈同樣也想要大展抱負。而張邈的地盤是兗州陳留郡,兗州又是曹操的大本營,所以在兗州地界,曹操與張邈這兩位“英雄”存在着不可調和的根本利益衝突,爲了各自的利益,早晚會爭個你死我活。只是曹操還不知道張邈也有和自己一樣的“野望”,所以對張邈完全沒有防範。
但曹操的部下陳宮看到了,所以他能夠有針對性地勸說張邈起兵叛曹:“今雄傑並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衆,當四戰之地,撫劍顧眄,亦足以爲人豪,而反制於人,不亦鄙乎!今州軍東征,其處空虛,呂布壯士,善戰無前,若權迎之,共牧兗州,觀天下形勢,俟時事之變通,此亦縱橫之一時也。”至於《三國志·張邈傳》裏的記載:“呂布之舍袁紹從張楊也,過邈臨別,把手共誓。紹聞之,大恨。邈畏太祖終爲紹擊己也,心不自安”。說張邈擔心曹操聽袁紹的命令來殺自己才反叛曹操,說得他心理承受能力很低,未免是小看了張邈。要知道,張邈可是一位“少以俠聞,振窮救急,傾家無愛,士多歸之”的豪傑。這樣的人心理承受力怎麼可能這麼低?
陳宮之前可是說服張邈同意曹操入主兗州的,可最後他也勸說張邈反曹,這又是爲何?而關於這一點,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只能猜測。
作爲兗州士族,陳宮迎立曹操是因爲當時青州黃巾軍殺兗州刺史劉岱,眼看兗州生靈塗炭,陳宮認爲曹操很有能力,希望他能給家鄉帶來安定、給家族帶來福祉。但曹操在消滅黃巾軍後,在兗州的統治並不得人心,或者說,不得士族之心,名士邊讓被殺只是史書披露的冰山一角而已。
作爲兗州士族的代表,陳宮對曹操的忠誠趕不上他對家族、對士人階層的忠誠。 陳宮選擇呂布,是因爲呂布有很強的軍事能力,能夠對抗曹操的軍力;但呂布又沒有執政能力,這樣更能按陳宮或者說兗州士族的思路做事。
所以,陳宮叛曹,實際上是兗州士族的一次集體背叛,因此才能羣起響應,只剩下三個縣仍然忠於曹操。
陳宮等人就帶着曹操之前留給他們的人馬奉迎呂布,曹操得知之後趕緊回師,“與布戰於濮陽,太祖軍不利,相持百餘日。是時歲旱、蟲蝗、少谷,百姓相食,布東屯山陽。二年間,太祖乃盡復收諸城,擊破布於鉅野。布東奔劉備。邈從布,留超將家屬屯雍丘。太祖攻圍數月,屠之,斬超及其家。邈詣袁術請救未至,自爲其兵所殺。”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