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榮昌。

韋永華,47歲,市檢察院檢察九部檢察干警,老練精幹。劉益,37歲,市檢察院辦公室檢察干警,樸實內斂。

一個身處銅鼓鎮劉驥村,一個獨守盤龍鎮禾苗村。如果不是2019年3月的那份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通知,大家很難將他們與扶貧聯繫在一起。

這對來自市檢察院的“雙子星”,剛到村裏不久,就得到了區委書記曹清堯的調研指導。一年多來,他們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扶貧隊隊長期間,緊盯鞏固"兩不愁三保障一增收"成果,注重抓好產業發展、發揮檢察職能優勢、助推鄉村振興,用實際行動贏得羣衆信任、贏得工作主動、贏得各方認可,奏出了精準扶貧的最美音符。

彈好前奏曲

精準保障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3月31日,陽光下的劉驥村一派祥和,村民們或在田間地頭勞作,或坐在屋檐下曬着太陽嘮嗑。2社的脫貧戶周昌河站在家門口招呼駐村工作隊隊員:“進家裏坐會兒吧,家裏收拾得可乾淨了。”

韋永華(右一)走訪正在危房改造的農戶(資料圖)

“我家以前可不是這樣。”他滿臉笑容,“去年9月住進新房,別提有多高興,現在家裏不再貧困,下一步便是增收致富了。”

照片上,看到他家的原貌——竹木編織的牆上土跡斑斑,院子裏堆滿鍋碗瓢盆和凳子、竹筐等雜物,乍一看像堆滿破欄的舊倉庫。經過改造,周昌河家裏裏外外煥然一新,門前清掃得乾乾淨淨,一旁院子裏的柚子樹,現已碩果累累。

去年,該村共對4戶D級房進行了改造,今年隨着村裏最後1戶C級房和D級房“提檔升級”後,全村所有建檔立卡戶全部都有了安全住房。

不僅是劉驥村貧困戶的周昌河,禾苗村貧困戶李開懷也享受了國家給予的幫扶政策。

劉益(左一)走訪貧困戶(資料圖)

“我們獲得了C級危房改造補助,把房子修整一新。另外,看病有報銷,子女義務就學不僅免學費,還有生活補助。”李開懷細數着自己一直以來享受的脫貧政策,臉上掛滿了笑容,這一項項精準具體的幫扶政策溫暖了李開懷的心,也讓他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

李開懷甩開膀子,邁開步子,改變傳統耕作方式,大起膽子流轉土地,種了14畝黃金梨、2畝蟠桃及1畝花椒。“好日子要靠雙手,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李開懷由衷地說。

貧苦戶周昌河、李開懷只是劉驥村和禾苗村抓好“兩不愁三保障”工作的一個縮影。

“2019年,禾苗村有3戶貧困戶享受危舊房改造,48人享受國家教育資助政策,21戶村民實現低保兜底,29戶享受產業扶貧政策,申報無息貸款金額共27.6萬元,96戶脫貧戶飲水安全得到保障。”談及禾苗村的情況,劉益如數家珍。

光景好了,村民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走在路上,能聽見村民們說:村子脫貧變美后,離鄉村振興就不遠了。

高唱進行曲

花椒產業激活“造血”功能

一場春雨,把紫土地的綠意徹底澆了出來。沿着鄉村小道拐上銅鼓山半山腰,一個個花椒探着腦袋歡快地搖擺。村民們在田間地頭忙得熱火朝天—當前正值花椒結果期,而花椒正是該村的“王牌”產業。

韋永華(左一)與村民一起在花椒基地採摘花椒(資料圖)

“發展花椒產業,並不是一時興起。”回望走過的路,韋永華感慨萬千:“劉驥村大部分是丘陵地帶,土壤以遂寧組紅棕紫泥爲主,呈微鹼性、含鉀量高,適合花椒產業發展。”

他記得:一年前,駐村工作隊入駐後,他們就邀請專業人士對地域土壤、農作物培育、產業發展等方面情況作了詳細考察檢測,經過商討、探索,提出引進業主承包土地,村集體提供土地流轉服務,統一管理、統一種植,初步走出了以花椒種植爲主導產業的增收致富之路。

目前該村花椒產業已有4000畝左右的種植規模,其中業主種植花椒2700餘畝、村集體經濟種植花椒250畝、農戶種植花椒800餘畝。今年,種植規模將擴大至5000畝左右。

花椒同樣是禾畝村產業脫貧的希望。

劉益(右二)與村民一起查看花椒長勢(資料圖)

“花椒喜光喜溫、耐旱怕澇、耐貧瘠、抗嚴寒,栽種簡便,繁殖容易。可一年栽植,二年結果,三年豐產,是一個‘短、平、塊’的增收項目。”說起花椒,劉益講得頭頭是道。

引項目、教技術、暢銷路……禾苗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實現了“破冰”之旅。

擴建二期花椒種植面積500畝,在花椒產業基地實現了規模化建設的同時,引導禾苗村76戶村民積極參與發展花椒產業,村民分散種植花椒達到120畝,並免費提供技術培訓、兜底銷售等服務,爲村民解決後顧之憂。村民通過土地、資金入股或務工的方式,獲得收益。

“在村裏的帶動下,我種了3畝花椒,爲了提高種植水平,我經常參加村裏的花椒種植技術培訓會,收穫很大,種植效益也明顯提升。”脫貧戶李富英算了一筆賬,“鮮花椒畝產可達750公斤,純收益近5000元,相比傳統農作物產值增加5倍。”

劉益介紹:“我們將繼續落實好各項惠民政策,用好集體資金,把資產經營變爲資產運營,力爭資產效益最大化,做大做強花椒產業,讓羣衆獲得更多收益,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堅決如期交出滿意答卷。”

譜寫協奏曲

法治扶貧促進鄉村治理

“如何加強法治建設,推進新農村法治工作?”一個問號掛在了韋永華和劉益的心裏。

問號變冒號,他兩上了道。他們積極發揮檢察機關的職能優勢,推進鄉村普法、農民工維權、未成年司法保護等工作。

“流動夜校”就是禾苗村駐村工作隊的創新之舉。

“流動夜校”把黨的聲音送到村民身邊(資料圖)

每當夜幕降臨,駐村工作隊員們便扛着投影儀和音響下隊。

脫貧攻堅、主題教育、普法宣傳、產業發展、環境保護……通過播放視頻資料的方式,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把黨中央的聲音傳達到基層一線。

劉益給小學生上法治課(資料圖)

與此同時,劉益還發揮個人法律和英語等特長,從2019年9月起,在禾苗村小義務開辦起了莎姐普法課和英語課。

相隔不遠的劉驥村,則通過走訪、召開座談會、製作政策宣傳單、海報、扶貧手冊,建立微信羣等形式,宣傳扶貧政策。

方法不同但指向相同:讓法律真正走進農村,切實提升農民羣衆的法律意識。

榮昌區檢察院檢察干警到劉驥村開展法治宣傳(資料圖)

“我們聯繫法律專家到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法律講座和諮詢。”韋永華侃侃而談,“積極聯繫榮昌區檢察院檢察干警到劉驥村開展法治宣傳,將法律知識帶進農村。”

奏響交響曲

“戰疫情”“備春耕”兩不誤

在春節前夕,新型冠狀病毒轟然而至並隨着返鄉人羣迅速蔓延。爲堅決打贏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韋永華和劉益主動放棄休假逆行回村,與村社幹部一同構築起防疫戰線。

“消毒通風勤洗手,衛生常識心中有”“隔離觀察14日,體溫測量要重視”“發熱頭痛不隱瞞,如實上報無謊言”……那段時間這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順口溜通過廣播和流動喇叭在禾畝村範圍內響起來了。

劉益發放疫情防控宣傳單(資料圖)

“我來到村裏面後,看到有的村民還三三兩兩的沒戴口罩就出門趕集了,完全沒有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劉益說道。

爲了改變這一現狀。他們和駐村工作隊、村社幹部通過村裏面的大喇叭、微信羣、拉橫幅、張貼公告等方式,普及疫情防控知識,引導村民科學認識疫情,做好自我防護,配合村社防控;挨家挨戶上門發放宣傳單和防控指南,並勸導他們不要舉辦宴席。

禾畝村7社村民李世天(化名),經過駐村工作隊的耐心勸解,主動取消了正月初六舉辦的60歲壽宴。不少村民看到駐村工作隊的努力工作後都說:“大過年的還在加班,真的是非常幸苦,看到你們,我們就放心了,相信一定會戰勝疫情的,給你們點贊。”

季節不等人,春日勝黃金。如今,他們又爲復工復產忙碌着。

這不,爲增強貧困戶主動作爲、積極脫貧的信心,禾苗村與劉驥村大力宣講身邊脫貧故事,樹立脫貧典型,以此激發貧困羣衆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同時通過培育新型農民、移風易俗、創新鄉村治理,引導貧困戶積極復工復產。

禾苗村發放市檢察院資助的土雞苗(資料圖)

5月11日,禾苗村駐村工作隊向46名貧困戶發放了由市檢察院資助的土雞苗約1250只,贈送過渡飼料、防疫藥品等物資,並開展養殖技術培訓。

劉益坦言,“接下來,我們村的500畝土地用於發展花椒產業,鼓勵和帶動更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發展花椒種植,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

韋永華(右一)與駐村隊員一起走村入戶瞭解生產生活情況(資料圖)

“今年我們將建設管理房(小作坊)進行鮮花椒初加工銷售,打造劉驥花椒品牌。每5公斤鮮花椒可烘乾1公斤乾花椒,總共預計生產8000公斤乾花椒,按照60元/公斤,銷售額可達48萬元,除去各類支出,一年純收入可達10萬元。收益分配按純收入的30%作爲入股分紅,20%用於服務羣衆、關心弱勢羣體,30%用於村域基礎設施建設投入,20%用於擴大公司產能。”談到復工復產,韋永華信心滿滿。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們一定要打好這場仗。”韋永華表示,有了市檢察院“孃家人”的關心,除了花椒這個主導產業外,高澱粉紅苕種植、銅鼓山景區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糧油項目開發等工作也進行得如火如荼。

“最大的心願,就是羣衆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村民笑容一天比一天燦爛……”展望未來,這對檢察“雙子星”計劃着禾畝村和劉驥村下一步發展規劃,耳畔傳來的,盡是美麗鄉村好聲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