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種外交問題,在清朝之前的朝代,是沒有經驗可以借鑑的。但是,清朝不但太平天國這樣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沒有成功,在農民起義中,也沒有引發牆倒衆人推,全國大亂,諸侯爭霸的問題,這也是慈禧,以及清政府對國內具有強大控制力的體現。

清朝確實是中國古代一個讓人非常惋惜的朝代,它的滅亡,讓很多人都爲它不值。作爲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其滅亡以後,依然有太多的遺老遺少,包括很多漢人,想把它重新建立起來,就是因爲這些人的心中,很爲清朝的滅亡不值。
歷史上,王朝滅亡的原因很多:皇帝昏庸、宦官干政、外戚干政、權臣專政、藩鎮造反、農民起義等等。可是清朝這些情況幾乎都沒有。皇帝沒有明顯昏庸的,宦官、外戚干政的情況幾乎沒有,也沒有權臣,沒有藩鎮造反。
唯有值得說一下的是慈禧後宮干政,以及太平天國農民起義。
慈禧後宮干政,確實不是古代皇權正統。但是,慈禧除了在外交上比較失敗外,國內也沒有明顯的昏政。而且,不能不說慈禧是一個強有力的政治人物。一般朝代的農民起義,都會由此引發一連串的問題,帶起諸侯爭霸,從而讓朝代走向滅亡。但是,清朝不但太平天國這樣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沒有成功,在農民起義中,也沒有引發牆倒衆人推,全國大亂,諸侯爭霸的問題,這也是慈禧,以及清政府對國內具有強大控制力的體現。
但是,這樣一個對國內有強大控制力的朝廷,最後爲什麼卻滅亡了呢?
西周在滅亡商朝的時候,有一句話一直掛在西周統治者的嘴裏,就是商朝“氣數已盡”。後來,漢朝唐朝滅亡的時候,“氣數已盡”的話也經常被人提起。當然了,這種說法顯然是不科學的,有宿命論的味道。那麼,清朝真正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呢?
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個是特別重要的,那就是清朝的外交!
我們回顧一下中國古代的歷史,我們會發現,清朝的外交和之前的歷朝歷代的外交都是不一樣的。歷朝歷代的外交,他們只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與北方強悍的遊牧民族的關係。二是與東、南、西的一些藩屬國的關係。這兩個關係處理好了,邊關就不會出問題,朝廷就會變得很穩定。
但是清朝的情況和之前的其它朝代都有很大不同。
清朝最先是解決了蒙古族的問題,再入關消滅明朝,統一中國的。後來在康熙和乾隆的時候,又解決了西北的維吾爾族和回族的問題。可以說,清朝不再面對南北對抗,不再具有南北矛盾。而其它周邊藩屬國的問題也處理得比較好。這樣一來,清朝幾乎覺得他們已經沒有了外交麻煩,也因此他們自稱“天朝帝國”。
但是,清朝沒有發現的是,隨着科學的發明及技術的進步,地球西半球的資本主義已經迅猛發展起來。這時候,地球已經變得很小,距離已經變得很近,西方列強已經變成了清朝的鄰國,已經變成了清朝需要面對的外交問題。
這種外交問題,在清朝之前的朝代,是沒有經驗可以借鑑的。清朝需要自己找到一種應對這些新鄰居的辦法。而事實上,作爲老大封建帝國的清朝,他們始終沒有找到應付的好辦法,一直被西方列強打着拖着往前走,以至於最後,整個國家被搞得千瘡百孔,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也就變成了古代常說的那句話:氣數已盡。
如果清朝早點考慮他們的外交問題,及時應變,斷不至於死得那麼慘!
(參考資料:《清史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