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電視劇走出海外,成爲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當前,國際抗疫合作與輿論鬥爭相互交織,電視劇應如何在更深層次上求同釋異,引導全球觀衆讀懂中國人的文化基因?

第一,家庭倫理劇是吸引周邊國家觀衆的磁石。今年以來,反映買房問題的《安家》在YouTube等海外平臺取得不俗成績,特別是在東盟十國引起當地觀衆的強烈共鳴。相對而言,習慣於子女住父母家也要交房租的西方觀衆,就很難理解《安家》中老夫妻賣包子攢錢給兒子買婚房的情節。可能有人要問:西方人不愛家?差異的根源在歷史之中。歐洲在漫長的中世紀都是封建莊園經濟,沒有人身自由的封建農奴生產與生活皆不以家庭爲單位組織。中國則恰恰相反,自秦始皇廢除封建、編戶齊民之後,大多數人口是以家庭爲單位組織生產與生活的小自耕農。這種因歷史所造成的差異是電視劇出海需要給予考慮的。

第二,古裝宮廷劇是促使西方觀衆深思歷史的源泉。近年來,古裝劇保持強大出口能力,是中國電視劇走出去的最主要類型。自《甄嬛傳》走紅後,《琅琊榜》在阿根廷受到歡迎,《如懿傳》在美國Hulu上線熱播。然而,宮鬥劇卻很難引導觀衆理解中西之間的深層差異,在於其過分渲染了皇權世襲中的權力鬥爭,卻遮掩了中國政治傳統的真正主脈——民惟邦本與天下爲公,因此很難與西方觀衆形成深度共鳴。近期上線的古裝劇《清平樂》打破了窠臼,將皇帝的生活場景從後宮適度拉回前朝,以基於正史記載的故事情節讓觀衆理解中國政治傳統的倫理文化與制度約束。不僅各級官員不能世襲罔替,最高君主也沒有萬世統治的天然資格。這是打破外界對中國傳統政治迷思的一條直觀之路。

第三,現代奮鬥劇是激勵“一帶一路”沿線觀衆攜手拼搏的戰鼓。《溫州一家人》在古巴播出時萬人空巷,《雞毛飛上天》在葡萄牙國家電視臺的收視率高達23.2%。不論是農業時代還是工業時代,勤勞不息始終是中華民族的性格特質。正因爲自己勤勞,中國對外關係的根本屬性是“不假求於外”。古代中國對內推行“編戶齊民、小農家庭”,對外實踐“教化農耕、和同一家”,其落腳點是倘若天下人皆可生產自足,中國人自己便可以不受威脅、安然自處,從而在根本意義上實現“天下大同”。

展望未來,中國電視劇唯有提升文化自覺,注重挖掘並闡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在海外觀衆中唱響一曲潤物無聲的“清平樂”。(作者是外交學院國家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