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浮山果园出土的几何印纹硬陶瓿,其实就是一件平淡无奇的陶罐,但里面装的东西难得一见——满满一罐鸡蛋。浮山果园“西周鸡蛋”的出土,对于研究西周家禽养殖、平民生活和吴越文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江苏句容县南二十余公里,有一片岗峦起伏的丘陵地带,即浮山果园。果园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土墩,当地人称土墩为“宝宝墩”。
这些土墩,其实是一座座年代不详的古墓。1974年11月,考古人员选择一个中型土墩墓进行发掘,并将其编号为一号墓。一号墓土墩形若馒头,高出地面2.5米,墩底南北24米,墩底东西23米,土墩保存完好。
经过发掘,一号墓其实是一个古墓群,有十六座墓葬,埋葬的尸骨大都腐朽无存,只剩下七枚人齿和两根残缺腿骨。358件随葬品,多为夹砂陶、泥质陶、原始瓷等生活用品,还有少量生产工具。显然,这是一个平民墓葬区。不过,在出土物品中,有一件名为“几何印纹硬陶瓿”的文物让人兴奋不已。
几何印纹硬陶,出现时间比一般陶器晚得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首先出现于长江流域。浮山果园出土的几何印纹硬陶瓿,其实就是一件平淡无奇的陶罐,但里面装的东西难得一见——满满一罐鸡蛋。经专家技术测定,这灌鸡蛋距今已有2800年,其随葬年代属于西周时期。
那么,问题来了,西周时有鸡和鸡蛋吗?笔者不妨把鸡的历史倒着捋一捋,就此最著名的闻鸡起舞开始捋起。
东晋有祖逖“闻鸡起舞”(《晋书》);东汉有曹操“味若鸡肋”(《三国志》);西汉有刘询“斗鸡走马”(《汉书》);战国有“鸡鸣狗盗”(《史记》),有“宁为鸡尸,不为牛从”(《战国策》);春秋有子路“志伉直,冠雄鸡”(《史记》);西周宣王时有典故“呆若木鸡”(《庄子》),又有“文鶾若彩鸡,成王时蜀人献之”(《逸周书》);商朝纣王时有“牝鸡司晨”(《尚书》);黄帝曾“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史记》)……。可以说,鸡的历史悠久。西周有鸡,有鸡蛋,没有问题。
浮山果园“西周鸡蛋”的出土,对于研究西周家禽养殖、平民生活和吴越文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些鸡蛋,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鸡蛋实物,蛋壳很薄,保存较完整,蛋身直径在3.1—4.2厘米左右,与现在的鸡蛋相差无几。不过,由于年代久远,这些2800年前的鸡蛋虽然重见天日,但早已石化。
有一点值得注意,西周为姬姓王朝,如文王姬昌、武王姬发,且有周公姬旦这个名气极佳的大圣人,西周时的鸡蛋未必称谓鸡蛋。2013年12月,南京博物院历史馆展出了这罐距今2800年的西周鸡蛋,引发热议。有人说像土造松花蛋,有人说是腌咸蛋,还有人建议提取DNA孵化西周小鸡,一笑。(刘秉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