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晓正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操风琴:新闻人。出生于安徽,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伊拉克战争期间曾任驻中东记者。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司马迁特别敬仰屈原,《史记》里专门单开了《屈原列传》,开篇之首,就是这一句。
屈原生于战国时代,是湖北宜昌人,属于楚国。
作为楚王的同姓本家,屈原衔玉而生,生下来就是贵族,后来做了楚王身边的官:左徒。但他从小就在湖北乡下长大,生活在民众中,很同情贫苦百姓。
屈原爱读书,见闻广博,除了做官,他还喜欢码字,现在人们所说的文人骚客这个词,就出于他写的《离骚》,其才气可见一斑。
战国时代,“国际”形势很复杂,七雄混战,杀伐不断,北边的秦国异军突起,成为头号霸主,对另外六国(齐、楚、燕、韩、赵、魏)虎视眈眈。
这六国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有个叫苏秦的谋士,提出合纵连横之策,即联合六国共同抗秦。
受楚怀王重用的屈原,积极支持,外交斡旋,与苏秦一起,促成了六国国王齐聚楚国首都结盟这件大事。这样楚国就成了联盟的发起方、主办国、东道主,楚怀王做了联盟领袖,很有面子。
秦国不甘心,想出个离间计,派了个叫张仪的说客,跑到楚国求见楚怀王,声称如果楚国与齐国不结盟,秦国就送六百里好地给楚国。
屈原极力劝阻,“使不得呀大王!”可楚怀王不听啊,派使节跑到齐国把齐王骂了一顿,算是给秦国交了投名状,同时楚怀王也有点厌烦讲话逆耳的屈原了。
结果呢?楚国发现上了“鬼子”的当——秦国答应的送给楚国六百里土地,变成了六里,秦王和张仪声称是楚怀王耳朵听错了!
楚怀王大怒,向秦国宣战,可没有了盟国支持的楚军,孤军深入,被打得落花流水,只好把汉中这块肥沃之地割让给了秦国。
第二年,楚军再攻秦国,秦国想讲和。楚怀王意犹难平,表示:“割让的土地拿不拿得回来无所谓,你们得把张仪这个大坏蛋交给我发落!”
张仪被交到楚国后,用钱买通了楚国的当权大臣靳尚,通过他又买通楚怀王最心爱的姬妾郑袖。郑袖向怀王吹了枕边风,怀王稀里胡涂地听信郑袖,放走了张仪。
当时屈原已不受怀王重用,被支使到齐国当使节,听到这一消息,急忙赶回国,极力劝怀王追杀张仪。怀王就派人追张仪,但他早已跑得不见了踪影!
齐国、赵国等看到楚国如此背信弃义,也很不满,联合起来攻打楚国,楚军又是一败涂地。只好想通过与秦国通婚联姻的方式取得秦国的支持。
秦王要求和楚怀王会面。屈原又劝说怀王:“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史记》)。
可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则劝父亲去。怀王一进入秦国地界,就被秦军扣留,要求割让土地给秦国。怀王不肯,被软禁。
他瞅了个机会,逃往赵国,可赵国已不再是楚国的盟友,不肯接纳他。怀王只好又回到秦国做了阶下囚,最终死在异乡。
楚怀王的大儿子继了位,号楚襄王,几个儿子把怨气都撒到屈原身上,认为他总是劝阻这事不能干,那事不能干,碍手碍脚的,就免了他的官职,把他流放到偏远的南方,让他处江湖之远。眼不见他心不烦。
屈原被流放在洞庭湖流域,长达16年。他悲痛、他伤心、他哭泣、他无奈、他披头散发、他形容枯槁,他从洞庭湖北岸流浪到南岸。
他痛国破山河险,他苦民离人失散。
他只能用文字表达内心强烈的情感。这16年里,他写下了长诗《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等。
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浇铸成这些文字。
他开创了一种新诗体:楚辞。后世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以他的才华和才干,他是有资本跑到别的国家做官、享受荣华富贵的。有个成语:楚材晋用,指的就是当时春秋战国时代各国不拘一格用人。
然而屈原没有。虽处江湖之远,他依然孜孜于民生疾苦,忧心于楚国命运。
他被流放期间,公元前278年,秦国再次攻打楚国,攻进了楚国的首都郢都。楚襄王带着王室和大臣,一路出逃,跑到了河南陈县。楚国终被秦灭。
绝望中的屈原,于当年农历五月初五抱石头自投汨罗江。
楚国灭亡,是因为楚人屈原写下了《离骚》和《天问》吗?
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侫幸覆乾坤!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