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有《张仪列传》记载有蓝田之战的记录,还有记载说秦国之所以在次年议和,是想要以商于之地换取楚国的黔中地。二、楚怀王时期被张仪戏弄,楚国被秦国击败等事实。

估计很多人一看到标题,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废话,肯定是秦国强,楚国这么弱鸡,能和秦国比?然后又拿张仪戏弄楚怀王、白起攻打楚国的战果来说话,最后就认为作者是不是异想天开。
一般关于战国时强国先后顺序是:魏国、齐国、秦国。齐国和秦国在秦昭王时期是基本持平,甚至齐国比秦国更有优势;作为春秋大国的楚国是被排斥在战国之外的。
认为楚国弱势的事实基础是:一、楚国吴起变法随着吴起的被杀而失败;二、楚怀王时期被张仪戏弄,楚国被秦国击败等事实。
但事实是:吴起变法并未随着吴起的死去而失败,而是和秦国商鞅变法一样都被继任国君楚肃王保留;楚威王、楚怀王时期,楚国才是战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而非传统上我们所认为的齐或者秦。
别忙着驳斥,你看了本文的分析之后,再说出你的观点。

楚国比齐国强的证据
1、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七年,齐宣王十年:
《楚世家》:

“七年,齐孟尝君父田婴欺楚,楚威王伐齐,败之于徐州,【集解】:徐广曰:“时楚已灭越而伐齐也。齐说越,令攻楚,故云齐欺楚。”而令齐必逐田婴。田婴恐,张丑伪谓楚王曰:“王所以战胜于徐州者,田盼子不用也。【索隐】:盼子,婴之同族。盼子者,有功于国,而百姓为之用。婴子弗善而用申纪。申纪者,大臣不附,百姓不为用,故王胜之也。今王逐婴子,婴子逐,盼子必用矣。复搏其士卒以与王遇,【索隐】:搏音膊,亦有作“附”读。战国策作“整”。必不便于王矣。”楚王因弗逐也。”
《史记 六国年表》:

“七年,围齐于徐州。”
“十年,楚围我徐州。”
《史记孟尝君列传》:

“宣王九年,田婴相齐。齐宣王与魏襄王会徐州而相王也。正义纪年云梁惠王三十年,下邳迁于薛,改名徐州。楚威王闻之,怒田婴。明年,楚伐败齐师于徐州,而使人逐田婴。田婴使张丑说楚威王,威王乃止。”
上面不同的资料都说明了楚威王七年时,楚国击败了上年刚刚称王的齐国。虽然在《楚世家》说楚国之所以攻打齐国,是因为当时的齐国相国田婴意图联合越国共同攻打楚国,但在《田敬仲完世家》记载是因为齐宣王称王。楚威王先击败越国主力,然后北上击败齐军,包围徐州。
楚军是在击败越军之后又击败齐军的,其军事实力自然比击败魏军的齐军高。
齐军被击败后,楚威王要求齐国必须驱逐田婴。若不是田婴派遣的张丑对楚威王说让田婴这个“糊涂蛋”继续做齐国相国、比让田盼子做齐国相国对楚国更有利的话语,田婴就会被驱逐,后来的孟尝君田文也就消失了。

2、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六年,齐湣王即位元年,楚怀王派遣柱国昭阳攻打魏国大胜,即襄陵之战。楚军得胜后,向东攻打齐国。最后齐国不得不请当时在齐国的秦国使者陈轸出面调解才得以让楚国撤兵。
《楚世家》:

“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索隐】:县名,在河东。得八邑。【索隐】:古本作“八邑”,今亦作“八城”。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集解】:徐广曰:“怀王六年,昭阳移和而攻齐。军门曰和。”陈轸适为秦使齐,齐王曰:“为之柰何?”陈轸曰:“王勿忧,请令罢之。”即往见昭阳军中,曰:“原闻楚国之法,破军杀将者何以贵之?”昭阳曰:“其官为上柱国,封上爵执珪。”陈轸曰:“其有贵于此者乎?”昭阳曰:“令尹。”陈轸曰:“今君已为令尹矣,此国冠之上。【索隐】:冠音官。令尹乃尹中最尊,故以国为言,犹如卿子冠军然。臣请得譬之。人有遗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谓曰:‘数人饮此,不足以遍,请遂画地为蛇,蛇先成者独饮之。’一人曰:‘吾蛇先成。’举酒而起,曰:‘吾能为之足。’及其为之足,而后成人夺之酒而饮之,曰:‘蛇固无足,今为之足,是非蛇也。’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齐,攻齐胜之,官爵不加于此;攻之不胜,身死爵夺,有毁于楚:此为蛇为足之说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齐,此持满之术也。”昭阳曰:“善。”引兵而去。”
从上面的两次楚齐国战争来看,第一次徐州之战齐国被击败,十年后第二次楚齐之战齐国都不敢出战。这说明了在公元前333年徐州之战后,齐国击败魏国所得来的霸主地位已经被楚国取得。齐国在徐州之战的惨败,直到十年后齐国依然心有余悸。还有公元前318年楚怀王为纵长的五国攻秦。这三点都说明了楚国比齐国强。

楚国比秦国强的证据
从表面上看,楚国和秦国的战争,似乎楚国从来没有赢过。说楚国比秦国强,岂非瞎掰?
秦国和楚国在春秋时期就如同今天的美国和英国,就是铁哥们。尤其是秦国出兵帮助楚国从吴国手里夺回郢都,更是说明了秦楚联盟的可靠性。秦国和楚国关系出现裂痕,是在公元前340年秦孝公二十二年商鞅被封在商地号称商君之时。《楚世家》:

“三十年,秦封卫鞅于商,南侵楚。”
先说下楚怀王时期的楚国和秦国的战争记录:
公元前318年,楚怀王为纵长,率领韩、魏、赵、燕、齐等五国合攻秦国至函谷关。
公元前312年,楚军在丹阳和秦军作战失败,楚怀王以全楚之兵直入关中,和秦军在蓝田决战,但因韩国、魏国趁楚国空虚入侵而还军。
公元前304年,秦国为和楚国联盟,割让上庸给楚国,秦楚于是结盟。
公元前303年,齐、韩、魏三国攻打楚国,秦楚共同击败三国。
公元前301年,秦国背盟,联合齐、韩、魏三国共同在重丘大败楚军。
公元前300年,秦国夺取楚国襄城。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为求和而入秦国,秦昭王以计扣押楚怀王要求楚国割地,秦国趁楚国无王,趁机夺取楚国八城。
总结来说秦楚战争在楚怀王时期就是:丹阳之战、蓝田之战、秦楚合战齐魏韩、重丘四国破楚。

现在来说楚国比秦国强的证据
1、公元前312年,因为楚国丹阳战败,楚怀王率领楚国军从武关直入关中,和秦军在蓝田大战。楚国撤军并不是因为楚军大败,而是韩、魏两国趁楚国全军攻打秦国、国内空虚攻打楚国。如果说蓝田之战秦国是获胜的,为什么秦国在次年公元前311年主动提出“分汉中之半以和楚”。同时《秦本纪》对秦楚两国的蓝田之战毫无记载;丹阳之战的秦军主将嬴疾的《樗里子列传》也对蓝田之战毫无记载。
只有《张仪列传》记载有蓝田之战的记录,还有记载说秦国之所以在次年议和,是想要以商于之地换取楚国的黔中地。这可能吗?
从地理远近看,黔中地距离关中遥远,秦国要来何用?从战略价值来说,秦国攻打山东六国只有两条路:一是函谷关,二是武关。秦国把商于之地给楚国,不就等于向楚国打开关中的大门?后来的刘邦就是从商于之地进入关中。这个交易说法简直就是荒谬!
蓝田之战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公元前311年秦国主动还地求和,还表现在公元前310年秦惠王去世,秦武王即位,张仪被秦国驱逐。
《张仪列传》:

“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多谗张仪曰:“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
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这句话单看的话,应该是说张仪以六里戏弄楚怀王一事。但《战国策 楚策 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张仪》中的记录,却让人得出了不同结论:

“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张仪。未至,惠王死。武王逐张仪。”
《史记》中的张仪和楚怀王应该关系不好才是,怎么到了《战国策》中楚怀王要派昭雎到秦国,要求秦国继续任用张仪为秦国相国。相互矛盾啊?
由此可见《史记张仪列传》中的这句话“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中所谓的卖国,不是指卖楚国,而是指卖秦国。秦国群臣的逻辑基础应该是:如果不是张仪以六里地欺弄楚怀王,就不会发生秦楚两国蓝田大战,让秦国出于危机之中,逼迫秦国不得不以归还土地为条件给楚国求和。这有说明张仪当年去楚国求和其实是被秦国群臣逼迫的。
也就是说在公元前312年,丹阳之战秦国取胜,但蓝田之战,秦军虽然胜了,但无再战能力,楚军虽然败了,但有再战能力。若不是韩、魏两国恰好攻打楚国逼迫楚军撤军,怕是咸阳就要被楚怀王攻破了。蓝田之战秦国只是嬴了上半场。
2、公元前304年,即位三年并于当年亲政的秦昭王以归还楚国上庸为条件和楚国结盟。当时秦国是秦昭王刚王冠亲征、相国是嬴疾。《楚世家》记载:

“秦昭王初立,乃厚赂于楚。楚往迎妇。”
秦国求着和楚国盟好,谁强谁弱非常明显。

综述,楚国和齐国的徐州之战,和秦国的蓝田之战,都显示了楚国国力强于齐秦。楚国被击败是缘于公元前301年,秦国背叛,和韩、魏、齐三国联军在重丘击败楚军。重丘之战,和五国合纵破齐、长平之战一样,都是转折点。
正是因为重丘之战,才有楚怀王到秦楚边境急于求和的事情发生。但重丘之战,对于楚国只是重创,实力还在。秦国虽然对楚国节节胜利,但楚国的实力直到公元前255年,即长平之战后的秦昭王五十二年,依然是秦国担忧的敌手。在《范睢蔡泽列传》中:
“昭王临朝叹息,应侯进曰:“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忧,臣敢请其罪。”昭王曰:“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夫物不素具,不可以应卒,今武安君既死,而郑安平等畔,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
当时是楚考烈王七年,春申君为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