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國軍高層不瞭解遼瀋地區的實際,三番五次派顧祝同等人上前線催促衛立煌出兵進攻,後期更是直接將衛立煌架空,由杜聿明二次出山,主持東北戰局。在歷時3個月的遼瀋戰役中,國軍遭到了我軍東北野戰軍的毀滅性打擊,先丟錦州,後長春守軍投降,最後瀋陽大本營也宣告失守,50餘萬軍隊被我軍殲滅殆盡,僅有劉玉章的52軍約3萬人從營口走海路逃跑成功。

大家好,我們的小霞運動新發現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1948年遼瀋戰役時,國軍大將衛立煌坐鎮瀋陽,是東北剿總司令;而實際執行指揮權的則是杜聿明中將。在歷時3個月的遼瀋戰役中,國軍遭到了我軍東北野戰軍的毀滅性打擊,先丟錦州,後長春守軍投降,最後瀋陽大本營也宣告失守,50餘萬軍隊被我軍殲滅殆盡,僅有劉玉章的52軍約3萬人從營口走海路逃跑成功。這樣的慘敗,爲何說不應該由衛立煌和杜聿明兩人承擔責任,而真正導致國軍戰敗的另有其人呢?
早在內戰剛剛爆發的1946年,杜聿明就開始指揮東北國軍作戰,由於我軍在東北猛將極多,又因東北地區靠近蘇聯便於接受援助,而日軍戰敗投降後的軍備,又被我軍部分接收,改善了武器水平,因此在東北形成了與國軍激烈對峙的局面。杜聿明頗具指揮才能,在他第一次執掌東北戰局之時,雙方基本呈現戰略均勢,我軍在東北區域的北部,尤其黑龍江省佔據主動;而國軍在遼瀋地區相對更有實力。然而這一均勢隨着國軍上將陳誠就任東北而被打破了,從陳誠到來之後,情勢對我軍越發有利。可以說,除去我軍東北野戰軍的勇猛作戰之外,國軍將領陳誠在東北期間的糟糕表現,是攻守逆轉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陳誠是一個精明的人,並且在國軍中勢力很大,他的軍事系統被稱爲“土木系”,是國軍中央軍主力的重要一枝,這樣的人走到哪裏都會重點提拔自己的親信,扶植自己的勢力。爲了穩固自己在東北國軍中的地位,陳誠一到瀋陽就換了一大批人,其中包括像孫立人這樣極能打仗的抗日名將。然而換血完畢之後的陳誠卻沒有在東北立足,因爲急於表現自己的陳誠在不瞭解雙方力量對比的情況下,採取主動出擊的辦法向我軍東野主力進攻,並且聲稱要在半年內將我軍完全打敗。
一個初來乍到的陳誠哪裏是東野司令的對手?很快國軍在東北處處受制,連續被我軍組織的幾次大規模攻勢衝擊,退守到了錦州、瀋陽和長春三座孤城,東北境內的鐵路線也被切斷,國軍在東北的各部聯繫陷於癱瘓,形勢一下子倒向了對解放軍大大有利的局面。見到苗頭不對,國軍立即再次換將。1948年衛立煌從法國火線趕回來接替陳誠之時,國軍內部對陳誠一片聲討之聲,無不是想要殺之而後快。在國軍高層的庇護下,陳誠才以養病的名義在醫院躲風頭,直到解放戰爭結束都沒有再出現。
衛立煌接手這個爛攤子之後,雖然沒有辦法反擊扭轉局面,但是他固守大城市,堅決不出擊的戰術思路是對頭的,可以說展現出了判斷局勢、深謀遠慮的爲將水平。但國軍高層不瞭解遼瀋地區的實際,三番五次派顧祝同等人上前線催促衛立煌出兵進攻,後期更是直接將衛立煌架空,由杜聿明二次出山,主持東北戰局。但此時的東北野戰軍已經是百萬人規模的隊伍,甚至是兩倍於東北國軍的水平,縱使杜聿明有再大的本事,也是難挽敗局了,1948年11月,東北全境解放。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