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09年,德国的一位医生发现,在给16名慢乙肝伴有已进展为肝硬化患者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后,出现5名发生了乳酸酸中毒现象,疑似可能与长期口服恩替卡韦有一定关系。但是,这名德国医生重新观察发现,5名发生乳酸酸中毒的CHB,都属于已进展为肝病末期,已有肝衰竭病理表现的CHB,所以,德国医生得出结论,他们即便不使用恩替卡韦长期治疗,按照自身肝病进展,也会出现乳酸酸中毒现象。

恩替卡韦获批上市至今已有14年,作为目前依旧是乙肝一线的抗病毒药物NAs,国内外临床研究都还没有发现恩替卡韦导致肝脏肿瘤发生事件,那么,恩替卡韦是否如国内外临床试验研究那样安全呢?

乙肝恩替卡韦安全性,区分携带或发病,会发生乳酸酸中毒吗?

首先,小番健康提醒,任何药物都应该符合适应症来使用,包括核苷类药物恩替卡韦。目前,医药学界循证发现,恩替卡韦长期口服安全性较高,但是,并不代表如果慢性乙肝患者(CHB)自行加量对身体不会带来不良反应。介绍一个国外发生过的医疗事件,能够进一步说明恩替卡韦长期口服的安全性问题。

在2009年,德国的一位医生发现,在给16名慢乙肝伴有已进展为肝硬化患者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后,出现5名发生了乳酸酸中毒现象,疑似可能与长期口服恩替卡韦有一定关系。但是,这名德国医生重新观察发现,5名发生乳酸酸中毒的CHB,都属于已进展为肝病末期,已有肝衰竭病理表现的CHB,所以,德国医生得出结论,他们即便不使用恩替卡韦长期治疗,按照自身肝病进展,也会出现乳酸酸中毒现象。

归因来看,医药学界非常关注药物安全性问题,尤其是恩替卡韦和乳酸酸中毒可能存在的联系。但是,德国这名医生还是比较严谨的,没有立即判断CHB的乳酸酸中毒和恩替卡韦存在直接关系,而是留意了他们肝病进展,才发现都已是肝病终末期导致的乳酸酸中毒现象。基于国内外也有报道,恩替卡韦可能存在此类现象,各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都会提到,一个问题。

那就是,提醒肝病临床医生在给予严重肝病的慢乙肝患者长期使用恩替卡韦期间,必须定期监测乳酸,来预防可能发生的乳酸酸中毒。回到开头,小番健康谈到恩替卡韦这种NAs从临床前研究到人体三期临床试验,国内外大量研究都证明恩替卡韦可以显著降低CHB的肝癌发生率,当然,又会有人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人不用恩替卡韦,不也存活几十年之久?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恩替卡韦有其适应症,要根据肝病临床医生的指导对症用药。恩替卡韦的适应症是,血清转氨酶持续升高或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活跃,肝组织学检查发现明显活动性病变的治疗药物。但是,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当中的非活动性乙肝,他们不符合适应症范围,转归方向也是比较良好的,所以,按照国内外各版指南都是提倡定期监测病毒标志物,暂时不需要治疗的。

从总的乙肝感染者来看,乙肝病毒携带者多数转归良好,他们和乙肝病人并不是一个概念,如何区分呢?小番健康提醒,主要通过肝功能里面的转氨酶是否正常,当然,还需要结合肝脏B超、HBV-DNA、甲胎蛋白的变化进一步判断。所以,有些人属于乙肝小三阳,肝功能长期正常,没有肝组织学异常,就不是乙肝病人,自然可以数十年来都维持小三阳状态,身体也和健康人相同。

恩替卡韦的设计初衷临床前研究,是为了强效抑制体内乙肝病毒,通过长期口服来持久控制乙肝不再进展,主要特指已经发病的慢性乙肝患者。举一个日本科研例子来说明问题,对比316名没有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发病乙肝患者和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另外316名慢乙肝患者,7年以后,未接受治疗的肝癌发生率为13. 7% ,而接受恩替卡韦长期口服治疗的肝癌发生率为3. 7%。

小番健康结语:其实,在恩替卡韦上市之初,美国食药局(FDA)就专门做过临床研究,评价其与其他核苷类药物(NAs)对于治疗CHB的疗效和肝癌发生率。根据一些八年跟踪随访结果来看,恩替卡韦的药效和安全性远高于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以及替比夫定,也不会增长肝脏肿瘤发生率,长期口服相对安全,有国内外大量数据支持这个观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