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乙肝在研新药,目前乙肝一线核苷类药物(NAs)恩替卡韦和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的临床前研究、三期临床试验以及药品试验数据结论介绍当中,关于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等应该多多普及,让许多人走出误区。

乙肝一线药物对比,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ETV组HBVDNA下降更高

结合5年以前,在2015年05期《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杂志中发表的一篇医学论文,主要评价慢性乙肝(CHB)初始治疗选择恩替卡韦和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小番健康提醒,这项试验是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科研人员发表的,在对比使用恩替卡韦的65名慢性乙肝患者和使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的33名慢性乙肝患者,作为初始治疗药物长期口服后,观察转归方向不同。

可以看到,即使是目前最新版2019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依然提倡,乙肝患者初始治疗选择低耐药率、强效抑制乙肝病毒的NAs的NUC方案。恩替卡韦(ETV)和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均是目前指南推荐的一线抗病毒药物,比较其长期使用的转归方向,有助于消除人们对抗病毒药物的误区。

这次试验具体分2组,分别观察在用药后的第4周、第12周、第24周、第36周、第48周以及第60周的血清HBV-DNA水平、低于基线检测率、累积低于基线检测率次数、转氨酶恢复正常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等。作为一项回顾性对比ETV和TDF的长期口服效果,在口服第4周以后,观察到使用ETV组的血清HBV-DNA下降水平更高,高于TDF组。而其他统计用药周,两种NAs则没有明显的区别。

在转氨酶累积复常率和HBV-DNA累积低于基线检测率方向,ETV和TDF的统计数据方面则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两种核苷类药物均能够强效促使乙肝患者的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以及转氨酶恢复到正常水平,两种均表现出一致性和相当的抗病毒效果。这项发表于2015年的乙肝前沿药物试验证明,CHB首选方案和《慢性乙肝防治指南》规范提倡的要求一致。

即对于慢性乙肝患者(CHB)而言,初始治疗选择恩替卡韦(ETV)或者是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均可以快速强效抑制血清HBV-DNA复制,并且还有比较高的转氨酶复常率,药物对人体发生不良事件比率很低,符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强调的初治使用NUC方案的建议。

小番健康认为,显然关于恩替卡韦或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的药品研究试验都是正面的,指向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人体良好耐受性。因为当前一线抗病毒药物无法彻底清除病毒,属于强效抑制,在医药学界加速研发乙肝新药期间,希望能够给予医学和药物研发人员更多的时间和信心,即使是目前一线的NUC方案也在长期使用中被证明符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规范要求。

以上试验数据和结论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研究人员所发表。进一步解释了ETV或TDF的长期口服,对人体较好耐受性,可以作为肝病临床医生手中的主要治疗慢性乙肝方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