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寶寶都是上天賜予父母愛的禮物,那麼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如何進行引導和幫助纔可以使他們更加優秀呢,讓我帶大家一起探索寶寶們的成長之路吧!

著名主持人、媒體人楊瀾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

“一個媽媽的成功就是讓你的孩子成功的離開你。媽媽最終要放手,最終要讓他走向自己的世界,成就他自己的人生,這正是母愛最偉大的地方。所以你的孩子是誰的?其實,他是他自己的。他只是經過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但他並不是被我們佔有或是擁有的。”

楊瀾的這段話是在警示天下的父母:偉大的愛從不以控制爲名。我們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出具有獨立人格的孩子,而不是被掌控在父母手中的溫室之花。

爲什麼家長喜歡控制孩子?

心理學研究表明,內心有較強不安全感的人通常會有較強的控制慾。控制慾強實際上是內心恐懼的表現。

電視劇《小歡喜》播出後,廣大網友都對劇裏父母展現出的教育方式感同身受。特別是喬英子的母親宋倩,簡直操控起了女兒英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進入高三以後,英子的學習變得更加緊張,宋倩爲了不讓女兒分心,開始動不動就沒收她的東西,想讓她的世界裏除了學習就是學習。英子一表現出反抗的態度,宋倩就會哭訴:“英子,你可是媽媽的全部啊……”

被完全困在媽媽保護傘下的英子這麼說道:“我不想要那麼早去上學,我也不想讓我媽這樣管着我,我就想去幹自己喜歡乾的事。”

宋茜之所以如此控制女兒,究其原因,無非是她內心深處的、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恐懼感。

作爲單親媽媽,她獨自承受了太多痛苦和旁人的眼光。她害怕萬一培養不出優秀的女兒,就會被別人嘲笑自己的無能;她害怕如果女兒沒做到足夠優秀,未來就不能有安身立命之處。她擔心了太多,恐懼了太多,所以這種恐懼轉移到無辜的孩子身上,便成爲了一種束縛和枷鎖。

想必很多人也對馬雅舒的育兒方式多多少少有些不敢苟同。

馬雅舒因爲擔心孩子在家裏磕碰受傷,竟然不允許客廳裏擺放任何傢俱,一家人只能坐在地上看電視。有一天老公買回來一個沙發,馬雅舒進門以後看見了沙發,竟然生氣地哭出來。她對孩子的過度擔心和過度保護,不僅給自己和家人帶來了過重的心理負擔,而且還剝奪了孩子成長期絕佳的探索世界和認識世界的機會。

這種控制遠比你想象的普遍

爸爸媽媽們不妨反思一下自己:

孩子蹣跚學步的時候,你是否將“別亂跑,摔倒了還要給你洗衣服!”當作口頭禪?孩子開始上學,有了自己的小小心事以後,你是否把偷看他的日記當成了一種習慣,還企圖以愛他、保護他爲名自圓其說?孩子高考完後開始報志願,你又是否逼他填上離家近的學校、好就業的專業,卻全然不考慮孩子的喜好?

我的朋友跟我聊天時談起了她的育兒觀:當奶奶和爸爸都對寶寶說“好好坐着看電視,不要亂動”的時候,她會偷偷告訴寶寶,去到處走走吧,摔倒了還可以站起來,衣服髒了媽媽教你洗,玩具弄壞了也沒關係。

孩子正處在人生中重要的成長階段,不斷探索、發現和思考對他們來說尤爲重要。當父母強行劃清了孩子與外界的界限,也就相當於強行拒絕了孩子不斷跌倒和爬起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正是他們變得更加強大、勇敢和自信的絕佳機會。

打罵也是父母企圖控制孩子的表現。喜歡控制孩子的父母,潛意識裏把孩子當作他們的附屬品,如果孩子違揹他們的意志、無視他們的威嚴,那麼他們就會用暴力手段來解決問題,殊不知語言和身體上的暴力只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到的是如何接受愛和給予愛,而不是如何服從。

美國的大部分大學生,在高中畢業以後都不再接受父母的經濟援助。很多學生爲了掙夠大學學費,必須自己走入社會,做各種各樣的兼職。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收穫的不僅僅是金錢,更是寶貴的社會閱歷,和靠自己雙手養活自己的獨立和自信。反觀大部分中國父母,從孩子幼年到青年,一腳爲他們踢開除了學習以外的所有挑戰,以保護孩子爲旗號,實則替他們拒絕了太多磨礪和成長的機會。

父母的控制已經成爲中國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普遍到大部分人都不覺得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減少對孩子的控制呢?

減少控制,選擇充滿智慧的陪伴

我們來看一個正面例子:

熱播的韓國綜藝《超人回來了》是一檔以親子生活爲主題的節目。節目裏笑料不斷而且最吸引人的一家,無疑是澳洲爸爸薩姆和他的兩個混血兒子:威廉和本特利。薩姆的育兒方式讓很多觀衆直呼“硬核”、“爸爸帶娃,活着就好”,這是爲什麼呢?

原來,薩姆從來不會強硬地限制兒子們的各種“危險”行爲,如果孩子們做的事情實在是不禮貌,或者不利於身心健康,他會用另一種方式陪孩子一起改正。

大兒子威廉正處於活潑好動的年紀,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養成了摳鼻子的壞習慣。在提醒無果之後,薩姆並沒有像大部分家長一樣恐嚇威脅、甚至打罵,因爲他明白,對於只有四歲的小朋友來說,他們更需要的是耐心和陪伴。

於是,薩姆首先用紅色的水彩筆模擬鼻血,一遍假裝摳鼻子,一遍用蘸了紅色的衛生紙在鼻子下擦出了兩條血痕。誰知,小威廉並不買賬,他一眼識破了爸爸的“騙局”。

薩姆又靈機一動,以鼻子的口吻給兒子寫了封信,然後念給他聽。小威廉聽着信裏“鼻子”訴說着自己被侵犯的痛苦遭遇,竟然內疚地淚眼迷濛。最後,薩姆陪着威廉給鼻子打了個道歉電話,這個小風波纔算圓滿結束。

薩姆的教育方式給我們帶來的很多笑料,但在笑過之後,爸爸媽媽們也應該反思:如果當初薩姆瞪着雙眼,狠狠地對孩子說:“摳什麼鼻子?再摳鼻子媽媽就要打你手了!”那結局會不會完全不同呢?

減少對孩子的控制,我們應該怎麼做?

在日常生活中,爲了減少對孩子的控制,父母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鼓勵孩子的每一次摔倒:

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沒有一次次的失敗,何來下一次成功的經驗?父母要做的是在孩子遇到生活、學習等各方面困難時,安慰他們不要就此放棄,鼓勵他們靠自己的力量獨立尋找解決辦法,並相信他們一定可以自己重新站起來。

尊重孩子的隱私:

孩子也是獨立的一個人,只要是人就需要空間來單獨和自己對話。父母要做的不是掌握孩子的小祕密,而是學會及時從他們的行爲反饋中發現問題。如孩子最近明顯變得悶悶不樂,父母可以請孩子一起去他喜歡的餐廳,在平等溫馨的氛圍中引導孩子自己說出最近的困擾,並給予適當的理解和開導。

尊重孩子的每一個選擇:

人生中有幾個岔路口,會直接決定整個人生走向。在陪孩子進行重大人生選擇的時候,父母切記不要用自己的邏輯爲孩子做決定。每個人所定義的幸福都不一樣,可能父母定義的幸福更多的是富貴和安穩,但在孩子心中,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父母要和孩子建立平等的交流,互相參考意見,互相理解,並尊重孩子的選擇。

如今大部分爸爸媽媽們,依然以愛爲名義控制孩子的生活和隱私,習慣性的拒絕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探索,這樣一想,社會上出現啃老族、媽寶男根本不足爲奇。

正如開篇楊瀾所說,孩子本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屬於他自己的,父母們需要做的是正確的陪伴和引導,而不是控制和佔有。放手是種智慧,放手需要勇氣。願天下的爸爸媽媽們能減少對孩子的控制,和孩子建立起平等尊重的愛,培養出獨立、樂觀、自信的寶貝!

上述這些只是一點心得和想法,讓每個孩子都充滿希望。我相信,只要我們做父母的能夠注意方法,對孩子的個性特徵、興趣、愛好和生活自理能力及各個方面都進行了調查,並做好了詳細的記錄,使我們就對孩子成長過程有了一個全面瞭解,就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不僅是一個身體健康,也是一個愉快、大膽、主動、自信、容入團體、不怕困難的孩子。感謝大家對我們的知識,更多的育兒知識和諮詢可關注爸媽起跑線服務號,下期同一時間再會,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