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尊王攘夷運動失敗後,以高杉晉助爲代表的尊王攘夷派逐漸認識到,溫和的改革無法真正驅除外國列強,想要使日本重新走向強大,必須推翻德川政權的統治。那麼,究竟是什麼使得一場倒幕運動就推翻了德川政權對日本長達二百多年的統治呢。

“三千世界鴉殺盡,與君共寢到天明”是一句在中文互聯網上頗爲流行的日本古詩。但可能鮮有人知道,這首詩的作者高杉晉助其實並非什麼文學家,而是德川幕府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長州藩盜幕派的領袖之一。

德川幕府是德川家康在江戶所建的幕府,因此也被稱爲江戶幕府。從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到1868年德川慶喜被迫開城,德川幕府統治了日本264年,是日本歷史上最強盛也是最後的武家政治組織。然而在德川幕府統治的末期,日本爆發了轟轟烈烈的盜幕運動,這場運動最終推翻了德川政權。

而高杉晉助所在的長州藩就是倒幕派的代表。那麼,德川幕府末期轟轟烈烈的盜墓運動因何而起?歷經二百餘年的德川政權又爲何難逃覆滅的厄運,被這樣一場運動所推翻呢?

一、倒幕運動的緣起:黑船事件激化民族矛盾

1. 倒幕運動的導火索——黑船事件

任何一個歷史事件的爆發都離不開一個導火索:薩拉熱窩刺殺事件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虎門銷煙引爆了鴉片戰爭。同樣的,日本盜墓運動的展開也與這麼一個導火索有關,那就是著名的黑船事件。

所謂黑船,指的其實是由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馬休·佩裏率領的黑色近代鐵甲軍艦。馬休·佩裏分別於1853年和1854年兩年率領艦隊抵達日本江戶灣浦賀港。與我國清王朝類似,德川政權統治時期日本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在長達兩百多年的統治中,德川政權曾先後五次發佈鎖國令。

然而馬休·佩裏的這兩次到訪卻打開了日本封閉的國門。美國利用武力迫使德川政權訂立不平等條約《日美親善條約》。《日美親善條約》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求日本開放下田與函館這兩個港口來與美國通商。

2. 黑船事件的後續影響——被激化的民族矛盾

黑船事件中日本的懦弱無能所引發的連鎖反應是,英國、俄國、法國、荷蘭等當時世界上的強國也仿照美國,與日本簽訂了類似的不平等條約。這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使日本從閉關鎖國轉向對外開放,與外國通商,也使得日本面臨着淪爲半殖民地的危機。

當時,由於與列強進行通商,一方面,日本國內市場上湧入了大量的西方廉價商品,另一方面,日本的原料和黃金則流向西方,這使得日本國內物價暴漲。

除了通商之外,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還賦予了列強在日本享有領事裁判權等特權,列強在日本國內橫行霸道。經濟上的壓迫與政治上的不平等激化了民族矛盾。而日本民族與外國列強的矛盾則使得德川政權面臨着嚴重的統治危機。

3. 尊王攘夷運動失敗,發展爲倒幕運動

面對民族矛盾,最先爆發的其實並非是我們所熟知的盜墓運動,而是一場尊王攘夷運動。尊王攘夷派的代表人物就包括開頭提到的高杉晉助。1862年底至1863年初,尊王攘夷派鼓動天皇下詔,這份詔書旨在命令幕府廢除與外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關閉被迫開放的通商港口並驅逐日本境內的外國人。

1863年1月31日,高杉晉助等人更是實施了火燒英國公使館這樣的激進行爲。但這場尊王攘夷運動並未如高杉晉助等人暢想的那樣取得成功,真正做到將外國人從日本境內驅除,而是受到了幕府軍隊和外國列強的聯合鎮壓,最終以失敗告終。

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尊王攘夷運動失敗後,以高杉晉助爲代表的尊王攘夷派逐漸認識到,溫和的改革無法真正驅除外國列強,想要使日本重新走向強大,必須推翻德川政權的統治。於是,尊王攘夷運動由一場對外的運動,演變爲對內的倒幕運動。

總而言之,黑船事件僅僅是一個導火索,隨之而來的列強入侵與民族矛盾催化出尊王攘夷運動,而尊王攘夷運動的失敗則使其演變爲倒幕運動。

然而,一個政權在統治的過程中面臨起義運動並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那麼,究竟是什麼使得一場倒幕運動就推翻了德川政權對日本長達二百多年的統治呢?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二、兩百多年的閉關鎖國:落後於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

前文提到,與我國清朝類似,德川政權統治下的日本奉行的是閉關鎖國的政策。從日本維護德川政權統治的角度來看,閉關鎖國政策固然是起到了應有的作用,是有利的。但是跳出東亞,放眼世界,我們會發現,閉關鎖國的政策已經使德川政權統治下的日本遠遠落後於世界發展的潮流。

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進行工業革命。在這場革命中,生產力大幅提高,機器逐漸取代了人類的手工勞動,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廠,這極大的衝擊了封建主義統治的基礎,壯大了資產階級的力量。不久之後,這股工業化的浪潮也席捲了法國、美國等國家。

與此同時,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形同,德川政權統治下的日本還是一個“有純粹封建性的土地佔有組織和發達的小農經濟”的國家,德川政權的統治,就建立在這一封建的小農經濟基礎上。儘管得益於德川政權長久統治下人口的增長與國內的統一市場,日本國內商品的生產與流通都得到發展。

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一些家庭手工工廠開始發展起來,同時,這些作坊內還出現了僱傭工人,資本主義的萌芽由此產生。然而,德川政權的統治者對這一趨勢漠不關心甚至持打壓態度。爲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德川政權在天保年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天保改革的主要措施就包括嚴格限制農民外出做工的期限、嚴禁農民從事副業生產等。因此,相較於西方國家進行的如火如荼的工業革命與不斷壯大的資產階級,德川政權統治下的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十分緩慢。

總之,德川政權統治下所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日本同當時世界發展的潮流隔離開來,德川政權的統治看似平和穩定,實際上已經背離了世界發展的趨勢。

三、不斷激化的內部矛盾

1. 底層農民與封建領主的矛盾

德川政權時期農民與封建領主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德川政權統治的末期,據那時記載本州西南地區情況的《長防風土記》,當地78730戶農家中,自耕農佔36.3%,自耕兼佃農佔19.5%,佃農佔44.2%,可見封建領主的地位已經有所下降。

再加上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商品經濟向農村地區延伸,封建領主的財政日益困難。這樣的結果就是封建領主轉而加重了對底層農民的壓迫,通過強迫農民留在農村、預先向農民徵收租金賦稅等方式鞏固自己的地位。這就使得底層農民與封建領主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農民不斷起義。

據黑正巖的《農民起義年表》和《經濟史研究》,在整個德川政權統治時代,一共約有1240起農民起義,其中大部分發生在德川政權統治的中期,即18世紀初期以後。

2. 新興商人階層與封建領主的矛盾

前文提到,德川政權統治的末期,日本國內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商品經濟也得到發展。與此相伴的是新興商人階層的崛起。而爲了維護自身的統治、抑制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商人羣體的崛起,封建領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低價收購和專賣農副產品、向商人攤派現金及賴債不還等。

一邊是商人階層的崛起,一邊是封建領主對於商品經濟發展的打擊,矛盾由此激化。被封建體制束縛的商人羣體和農民們開始謀求政治體制的變革。而這一訴求也得到了一些具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大名的響應,大家一拍即合,組成了政治性聯盟,爲倒幕運動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3. 下級武士日益貧困化,不滿足於現狀

在日本的幕府體制下,武士依附於幕府以及各藩的大名,他們依靠幕府和大名發放的祿米爲生。然而德川幕府統治的末期,幕府和各藩的大名逐漸腐化,作風越來越奢侈。首領們的奢侈作風加上商品經濟的衝擊,使得幕府和各藩的財政狀況日趨困難。

於是幕府和各藩的大名就常常削減、停發下級武士的傣祿,甚至直接裁減下級武士。據描述這一階段日本社會階級分化情形的《世事見聞錄》,“武士中不論大小,一般都是窮困。尤其是那些傣祿低微的武士,更是困苦之極。

窮武士中,甚至於出賣祖上傳下來的武器,其中還有他們祖先在戰場上拼命時所用的刀劍。將軍的賞賜物,也被送進當鋪,或是出賣求現。至於家中其他貴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隨手變賣。”下級武士因貧困化而不滿現狀,使得日本封建陣營發生分化,極大的削弱了封建統治的力量。

總而言之,對農民和商人的壓迫使得德川政權末期社會矛盾激化,而武士的日益貧困化又使得封建階層的力量發生分化。這些都爲後來的倒幕運動埋下了伏筆。

四、結語

在德川政權覆滅過程中大大小小的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戊辰戰爭。這一戰中幕府軍慘敗,當時的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忍不住感嘆:“三百年天下,三日之間失之!”

然而,縱觀德川政權發展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這將近三百年的德川政權的天下並非如德川慶喜以爲的,是在三天內失去,而是與長期的閉關鎖國的政策以及由此引發的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關係密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