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日19:30,由高希希執導,朱蘇進編劇的電視劇新《三國》在江蘇、安徽、重慶、天津四大衛視開播。

刪去了黃巾起義、十常侍亂政,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只有10秒鐘的鏡頭,一開場就是董卓進京、曹操刺董,戲劇張力十足,人物性格鮮明,但94版《三國演義》畢竟珠玉在前,已成經典,新《三國》之“新變”立刻激起爭議:

有沒有過度美化曹操?

司馬懿爲什麼總是面無表情?

張飛怎麼演得像李逵?

感情戲是不是太多了?

……

時隔10年,當年翻拍四大名著的4部劇,只剩一部新《三國》能穿越時間長河留下來。越來越多的觀衆開始懷念新《三國》敢跟經典叫板的大膽與突破,圍繞人物寫戲的真誠與專業。

四大名著翻拍熱與“挑天花板”

開機前三易導演,新《三國》籌備一波三折。

最終,2008年9月,新《三國》劇組在河北涿州正式開機,由高希希執導,朱蘇進編劇,陳建斌飾演曹操、於和偉飾演劉備、張博飾演孫權、陸毅飾演諸葛亮、黃維德飾演周瑜、倪大紅飾演司馬懿。

投資超1億,羣衆演員總數達5.6萬人,95集的長篇鉅製,新《三國》的導演高希希接下的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這也是他首次執導古裝戲,此前他導演的都市情感劇《結婚十年》、軍旅劇《幸福像花兒一樣》、《歷史的天空》都有不錯的口碑。

總製片人楊曉明在開機前跟高希希說,我們要做的是個“挑天花板”的事。

中國人對三國故事實在是太熟悉,1994年央視版《三國演義》已經非常完整,再拍一部《三國》,壓力可想而知。

選角就是一大難題。《三國演義》里老百姓熟悉的歷史人物數不勝數,且已有先入爲主的印象。比如曹操歷來被認爲是“奸角”,在京劇裏畫着大白臉,小說和劇版《三國演義》也都秉持着“尊劉貶曹”的歷史觀,奉蜀國爲正統;劉備一向被塑造爲仁義之主,深受愛戴,“新野百姓望塵遮道而拜”;呂布則胯下赤兔馬,手執方天畫戟,戰鬥力十足……

於和偉飾演劉備。

最終,新《三國》的演員班底,實力派與偶像派都有,幾個女性角色貂蟬、大喬、小喬、孫小妹、靜姝也完成了她們的任務。

2009年7月,拍完最後一場戲“赤壁大戰”,歷經10個多月,新《三國》全組殺青。

還在後期製作中的高希希導演接受《三聯生活週刊》的採訪時說,他和編劇朱蘇進的創作理念一致,那就是對《三國演義》的元素進行“整容不變性”、“幫忙不添亂”的處理,“一定要對歷史中的人物進行一個重新的視點認清,和價值觀的重新提煉”。

一直以來,四大名著就是我國影視劇作品改編的資源寶庫,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根據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劇就曾創下收視神話,86版《西遊記》、87版《紅樓夢》、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已完成在觀衆心中的經典化。

回到2010年代,影視劇再次掀起重拍四大名著熱潮,其中根據《紅樓夢》改編的新版《紅樓夢》和《黛玉傳》都在2010年播出,新版《紅樓夢》尤其引人注目,開機前的選角還辦起了轟轟烈烈的電視選秀“紅樓夢中人”,在全國海選演員;新版《西遊記》拍了兩版,分別是由程力棟執導的浙版《西遊記》和張紀中擔任總製片人的《西遊記》。

新《三國》是所有新版四大名著電視劇中最先開播的一部,也是觀衆美譽度最高的一部。它引起的社會話題,早已超越了電視劇本身,新《三國》裏塑造的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司馬懿、呂布、關羽、張飛、魯肅等人物,將原著精神與時代氛圍相融合,編劇朱蘇進認爲,“人人心裏都有一部‘三國’,這改動應該怎麼做,無非是一個老朋友出門15年又回來了,一進門你就知道還是他,但是又十分新鮮”。

張博飾演孫權。

2010年5月2日,新《三國》開播。開播前,江蘇、安徽、重慶、天津四大衛視都鉚足了勁兒,希望這部年度大戲能拉動收視率。

安徽衛視史無前例地改名“三國衛視”,在原有的臺標下加入“三國”主題附標;江蘇衛視則花重金做了《三國》荔枝宣傳片;重慶衛視則啓動“三國特別節目”,邀請專家學者一同品讀《三國演義》 ;天津衛視作爲《三國》的投資方之一,則在5月1日舉辦了開播盛典,揭祕幕後故事。

大量預熱和宣傳後開播的新《三國》,同檔期對打的是湖南衛視的《楊貴妃祕史》以及同樣四星聯播,集結了王志文、陳道明兩大重量級演員的電視劇《手機》。

回頭看10年前的國產劇,無論是古裝劇、年代劇還是現實題材劇,都有拿得出手的好作品,那一年我們的電視熒屏上出現了大量好劇:新《三國》《老大的幸福》《媳婦的美好時代》《雪豹》《神話》《鐵梨花》《黎明之前》《老馬家的幸福往事》,各有各的精彩。

因此,2011年第17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電視劇獎競爭激烈,含金量高。最終,新《三國》拿下了最佳電視劇獎銀獎,金獎是劉江導演的《黎明之前》。

新《三國》之變

高希希目標明確,“我們這次要解決的是人物的集中和故事的完整性,不能讓它散掉”。

因此,新《三國》捨棄了很多與主線劇情和核心人物無關的段落,集中筆墨塑造了六大靈魂人物——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司馬懿,以及圍繞着六大人物講述魏蜀吳三足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最後一集以司馬懿去世收尾,三國歸晉只用簡短的旁白交代。

陳建斌飾演曹操。

全劇95集,前30集基本上以曹操爲核心人物講故事,穿插講述劉、關、張三兄弟不斷換主公投靠,顛沛流離;東吳政權從老主君孫堅到“小霸王”孫策最終傳到了少主孫權手中。

新《三國》沒有照着小說《三國演義》來拍,在2010年引起了大量討論,維護經典派和支持創新派在網上吵得沸沸揚揚。

有人覺得新《三國》與94版《三國演義》相比,劇情更緊湊,節奏更快,但也有不少觀衆站在維護經典的立場上,吐槽新《三國》不符合歷史劇的基本規範——歷史考證不嚴謹,臺詞“雷人”,像是一幫現代人穿着古裝在講話。

比如曹操對陳宮說:“要殺便殺嘛,何必猶豫呢,搞得自己很痛苦”,顯得有些不倫不類,袁紹說的這句“天下誰人不識君!”出自唐朝詩人高適的《別董大》,臺詞實在太穿越了。

當時還有專家學者站出來,一一考證劇中的細節,何處與歷史不符。

跟94版《三國演義》鮑國安飾演的曹操相比,陳建斌讓曹操有了2010年代更容易被上網衝浪年輕人青睞的人物魅力,他耿直、會忽悠、二皮臉、任性做自己,網友在彈幕裏親切地稱呼曹操爲“曹老闆”。

於和偉飾演的劉備也不同於《三國演義》裏軟綿綿的樣子,他在稱帝前後截然不同,稱帝前劉備謹小慎微,跟劉表哭訴自己年過五十,髀肉橫生,還是一事無成,讓劉表對他深信不疑;稱帝后劉備開始膨脹,跟諸葛亮漸生隔閡,固執己見,因此導致夷陵大敗,託孤時還安排蜀中重臣李嚴同爲輔政大臣,作爲諸葛亮權力的制衡。

斥巨資拍攝宏大的戰爭場面,也是新《三國》的一大亮點。現在很少有古裝劇願意在戰場戲、馬戲上投入如此大的精力,甚至連主演親自騎馬不用替身都能成爲熱搜上的“新聞”。

《三國演義》中大大小小戰役無數,新《三國》重點表現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三場大型戰役,這三場戰役也影響着“三足鼎立”的格局,意義重大,且三場戰役在視覺上也做到了差異化。

赤壁大戰。

曹操和袁紹之間的官渡之戰是曠野大戰,最終曹操以弱勝強,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孫權、劉備聯軍和曹操之間的赤壁之戰是水上火攻,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夷陵之戰發生在“三國時期”,東吳和蜀漢爲了爭奪荊州南部五郡進行的一場戰爭,主要是密林火戰,結果劉備大敗,退回白帝城,劉備於白帝城亡故,託孤諸葛亮。

老話說三國將軍武力值排名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

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在第18集悲壯謝幕,被曹操處死,在白門樓前亂箭穿心而亡。

何潤東飾演的呂布白馬銀盔,英姿颯爽,跟陳好飾演的貂蟬有感情戲,當時有不少觀衆吐槽劇情太過偶像化,呂布“像個小白臉”,貂蟬的造型太醜,但時隔10年再看,這些感情戲在95集的篇幅裏不算冗長,反而爲塑造呂布這個人物的特點增色不少。

《三國演義》裏,呂布被縊死,保留了全屍,最終得以體面離開,新《三國》的呂布之死更加壯烈,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隋唐英雄傳》裏羅成連人帶馬深陷淤泥之中,被敵軍萬箭穿心而死;《楊門虎將》裏楊延嗣被遼軍萬箭穿心慘死,武將身中亂箭戰死沙場,馬革裹屍,更具視覺衝擊和悲劇感。

人物從《三國演義》中生長出來

新《三國》在曹操身上下了很大功夫,摒棄了傳統的“尊劉貶曹”歷史觀,給每一個人物足夠的生長、發展空間,沒有預設道德批判立場。

陳建斌詮釋的曹操愛才惜才,把赤兔馬送給關羽,不捨得放箭殺趙雲,看見陳琳寫了罵他的檄文,被其文采震驚,一下子頭風都好了;同時他也非常詭詐,他因疑心殺掉伯父呂伯奢,喊出了那句名言“寧叫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他從不顧忌世俗的眼光,多次在跟謀士討論軍國大事時,解開褲子就尿。當時就有觀衆吐槽,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鏡頭還不如曹操的一泡尿時間長。

劉備的仁義是真是假,是新《三國》給觀衆出的一道思考題,龐統之死是拷問劉備到底是真豪情還是假仁義的極致場景。

劉備想奪取益州已久,但苦於師出無名,有違自己仁義之名,於是龐統騎着劉備的的盧馬,故意走入落鳳坡的埋伏圈,既爲劉備擋災又讓他攻取益州師出有名。

劇中沒有點破劉備是否知道龐統的謀劃,留給觀衆去猜。

陸毅飾演諸葛亮。

陸毅飾演的諸葛亮,演技備受爭議,認爲他的演技無法與唐國強相提並論,表演浮於表面,沒有理解諸葛亮在“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現狀下的嘔心瀝血。

新《三國》後期,諸葛亮最大的對手是司馬懿,《晉書》記載司馬懿“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有狼顧相”,“狼顧”的意思是他可以保持身體不動,頭向後轉180度。

倪大紅飾演司馬懿。

倪大紅詮釋的司馬懿,日常面癱臉,但眼神富於變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司馬懿身旁的侍妾靜姝,是編劇朱蘇進新加進來的人物,她是曹丕派到司馬懿身邊的探子,也是司馬懿深愛的女人,最終死在了司馬懿的手裏,靜姝這個角色也爲《軍師聯盟》裏張鈞甯飾演的柏夫人提供了創作靈感。

遺憾的是,曹操麾下名將典韋沒有在新《三國》出現。

典韋是比關羽、馬超、張飛還勇猛的戰將,被稱爲“古之惡來”,“典韋救主傳天下,勇猛當先第一人”,但是新《三國》中刪去了典韋以及典韋救主的宛城之戰,大概是宛城之戰影響了曹操英雄形象的塑造。

宛城之戰曹操大敗,損失慘重,他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全部戰死,此戰的源頭是曹操納張繡叔叔的遺孀爲妾,讓張繡倍感羞辱,從而導致張繡反水。此事對曹氏家族影響重大,嫡長子曹昂去世,導致日後曹操諸子奪嫡產生嚴重內耗。

典韋的功能在新《三國》裏被許褚替代,許褚終生都陪在曹操身邊,負責曹操的護衛工作。

東吳諸將領中,魯肅的形象變得立體,是新《三國》的突出貢獻。

霍青飾演魯肅。

魯肅在《三國演義》中一直夾在孫權和周瑜之間,顯得笨笨呆呆,一副老好人的樣子。新《三國》裏魯肅深謀遠慮、目光長遠,有極高的外交才能,因此他才能在周瑜死後繼任大都督,保江東20年無虞。

歷史正劇凋零

重拍四大名著的影視劇在2011年被廣電總局叫停,新《三國》是這股熱潮退去後,唯一留下來的佳作。

歷史正劇作爲電視劇的重要類型,興起於1990年代,是中國電視劇最早成熟並且在市場上最成功的電視劇類型,完成了重構歷史的影像化表達,提供了一個意義龐雜的公共闡釋空間。

回看中國歷史正劇發展的30年,也是“去嚴肅化”、“去深度化”的30年。

1999年播出的《雍正王朝》創下了央視收視的高峯紀錄,最高收視率達16.7%,掀起了國產歷史正劇的觀看熱潮,也開啓了中國歷史正劇類型化創作的道路。

《康熙王朝》、《乾隆王朝》、《漢武大帝》、《貞觀長歌》、《大明王朝1566》等大製作歷史正劇接連播出,但《大明王朝1566》在2007年湖南衛視播出後遭遇收視滑鐵盧,自此歷史正劇的創作由盛轉衰。

新《三國》之後,高希希又拍了歷史正劇《楚漢傳奇》,陳道明飾演劉邦、何潤東飾演項羽、段奕宏飾演韓信、於和偉飾演秦始皇,投資遠超新《三國》,演員陣容堪稱豪華。

但是《楚漢傳奇》並沒有復刻新《三國》的命運,口碑與收視皆不盡如人意,收視率甚至比不上同檔期播出的“雷劇”《媽祖》和《隋唐英雄》。

面對記者提問,近幾年是否“戲說”和“演義”更佔主流?高希希認爲:“我覺得那是別人的一種胃口,我沒法來評判,可能是爲了某種商機或某種利益去迎合某一種概念,也正常。我只能保證,在我自己這塊土地上,能夠儘量乾淨一點,能按我願意面對的品質和概念,去做一些我想做的事。我就是想認認真真做一個正劇。”

觀衆的口味可能真的變了。

《楚漢傳奇》以後,電視熒屏上幾乎再也看不到大製作、大投入的歷史正劇,取而代之的是戲說劇、穿越劇、權謀劇、宮廷劇。

如今,觀衆已經不再糾結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之辯的老生常談,也不再能有一部歷史劇能激起廣泛的社會議題,“忠義精神”、“理想主義”、“英雄主義”等宏大敘事已經撤出社交網絡的中心議題。正如學者戴錦華所說,“年輕一代在歷史知識越來越豐富的同時,還伴隨着一種她從未有過、也從未曾嚮往過的歷史體認——對傳統中國文化中權力邏輯的體認,對當權者的體認——這種體認不僅是知識性的,而且是身體和情感的體認。”

新《三國》裏,司馬家終結了“三國”的歷史,也上演了一出禪讓的戲碼,歷史走入了又一個輪迴。

戲外,10年後,陳建斌又扮上了曹操,這一次,他是某三國主題手遊的代言人。

他出現在豎屏的手機裏,手舞足蹈地呼喊,“鐵子們,我曹孟德在此,我們正在打荊州,八十萬大軍已經兵臨城下,對面火力非常猛,不怕,我們有投石車,一個火箭砸一塊石,我曹某人親手用石頭丟他,奧利給,謝謝老鐵們的禮物。老鐵們點擊下載,一起來啊。”

“老鐵”、“火箭”、“奧利給”取代了“死是清涼的夏夜,可供人無憂的安眠”。

這10年間,我們逐漸失去的,絕不僅僅是詩意、蘊藉的個性表達,新《三國》的播出盛況,舞出的是歷史正劇凋零前的絕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