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子萱愛談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父母無恩論”並不是宣揚不孝,而是反駁愚孝
“孔融讓梨”的典故很出名,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長大後的孫融提出了一種理論,即“父母無恩論”。
原話是: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爲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爲?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
意思是說,父親對孩子有什麼恩情呢?論其本意是因爲情慾;孩子對於母親來說就像是以瓶寄物,寄出去後,就沒了什麼牽連。
這話乍聽極其不孝,所以很多人痛心疾首,咱們課本上那個友愛孝悌的小孔融,長大後怎麼成了不孝之子?
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兒,孔融提出這種說法,是以此來反駁愚孝,並不是提倡或宣揚不孝。
漢朝推崇忠、孝,孝順是世所皆知的美德;還有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叫做“察舉制”,只要某人有孝順之名,那麼不管他有沒有能力,都可以被推舉到朝中做官。
也就是說,孝順不但能得好名聲,還能得到實際的好處。於是,不管是出於真心孝順,還是想要當官,當時的人們都很孝順。但凡事都得講個度,孝順過了頭,可就成了“愚孝”。
漢朝、魏晉時期,發生了許多當時人人稱頌、後世覺得毛骨悚然的愚孝事件
比如記錄在《二十四孝》裏的“埋兒奉母”,晉代人郭巨,家境本來不錯,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爲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奉養母親。財產都分了,他家變得很窮困,喫穿都有點艱難,他的母親時常省下飯食給三歲的小孫子喫。
郭巨覺得這樣不大好,就和妻子商量了一番,說兒子以後可以再生,但母親只有一個,爲了保住母親,咱們把兒子埋了吧。他妻子也同意了,兩人挖坑埋兒。
是不是很恐怖?雖然挖坑時兩人挖到了上天賜予的金子,母親和兒子的命都保住了,但那很可能是藝術加工。在那個時代,真有喪心病狂的人爲了孝順的美名幹出這種事兒。
孔融提出這種理論,是想制止這種愚孝的風氣,只是用詞過驚世駭俗了一點,現在聽來都很容易被人誤會成不孝,在那時就更令人側目了。
正常的孝順,孔融是很贊成的。他本人也是孝子,父親去世時悲痛得站都站不起來;任北海相時,看到一個人哭墳時臉色不憔悴,他還把人給殺了。
這就說明,孔融不是不認同孝道,只是不認同愚孝。
曹操殺孔融不是因爲“父母無恩論”,而是因爲孔融太過犀利
孔融最後是被曹操殺了的,很多人以爲是因爲“父母無恩論”。可曹操又不傻,怎麼會看不出孔融的本意?他殺孔融,是因爲孔融如同古代版的憤青,語言太過犀利,早已讓他生厭。
曹操打敗袁家佔領鄴城後,屠殺了許多鄴城的居民,搶了一些袁家的女眷,曹丕還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就給曹操寫信,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事實當然不是這樣的,周武王並沒有把妲己賜給周公。孔家後人飽讀經史,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曹操覺得很奇怪,後來見到孔融就問他什麼意思。
孔融就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意思是以今推古,你都能把甄氏賜給曹丕,周武王怎麼不能把妲己賜給周公?
這是古代名士們常用的“諷諫”,用諷刺的方式,讓主公發現自身的錯誤從而改正。
聽了孔融的解釋,曹操勃然大怒。雖然他求賢若渴,但若是賢士們太過囂張,經常以智商碾壓自己,他又容忍不了。楊修就是這麼被殺的。現在孔融這麼不留情面,說話又故弄玄虛,他就開始討厭孔融了。
在北征烏桓一事上,孔融也多次勸阻曹操,言詞一如既往的犀利,態度還是那麼的傲慢,幾封信勸得曹操火冒三丈。越發厭惡孔融。
事實證明,北征烏桓是曹魏政權極其正確的一個舉措,如此才能真正平定北方,有了爭天下的資本。曹操想到孔融對此事一再勸阻,對他起了殺心。
而孔融因爲曹操不聽自己的,還想要禁酒,也有許多抱怨的話。當時他門客衆多,天下聞名,極有影響力。曹操就更想殺他了。
有個叫郗慮的人因爲孔融輕慢他,懷恨於心。揣摩到了曹操的心思,就構陷孔融許多罪狀。
曹操順勢抓了孔融,以“招合徒衆”、“欲圖不軌”、“謗訕朝廷”、“ 不遵超儀”等罪名殺之,並株連全家。據說曹操本來不想殺孔融的一雙小兒女,但因爲他們太過聰明瞭,擔心長大後報仇,就斬草除根了。
總之,孔融宣揚“父母無恩論”,並不是不孝,而是反對愚孝。他本人的品德沒有太多值得指責的地方,只是名士風氣太重,不太符合曹操的政治需要。所以大家放心吧,課本上那個小孔融,形象並沒破滅。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