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悠柔爱谈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甘露元年(前53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北匈奴郅支单于一前一后,各自派了个儿子到长安做人质,向汉王朝表示臣服。这是西域都护府设立后的又一件大事。
三十多年来,汉王朝的国力在“昭宣之治”中逐渐恢复,天下太平,欣欣向荣。庞大的帝国迎来了空前的强盛期。三十八岁的汉宣帝面对这来之不易的盛世颇感欣慰。同时,他又对帝国的未来感到莫大的隐忧。因为太子刘奭的表现太让他失望了。
刘奭就是日后的汉元帝。史载他性情仁厚,又比较柔弱,爱好儒学,不招汉宣帝喜欢。汉宣帝最喜欢的是张婕妤生的儿子淮阳王刘钦,曾想改立他做储君,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刘奭是汉宣帝和糟糠之妻许平君的儿子,虽然许平君早就去世了,汉宣帝仍然不忍心“背叛”她。
汉宣帝在民间长大,非常聪明,对大臣比较苛责,严密纠察他们的言行。这固然是一种加强皇帝权威的方式,可是刑法过于严厉。比如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和名臣盖宽饶,都因为出言讥刺朝廷而被处死。
回到甘露元年,太子刘奭已经二十出头了。某日,他对汉宣帝说:“陛下的刑法太严峻了,不如多用儒生。”汉宣帝当场驳斥了他,事后对身边人叹息着说,“将来祸乱汉家天下的,必然是太子!”
事实证明,汉宣帝不幸言中了,西汉王朝就是在汉元帝刘奭的手中走向衰亡的。
十年之后,已经是汉元帝在位的第五个年头。朝廷颁布了一道诏令,每年从全国挑选一批质朴、敦厚、逊让、有行的人,授予官职。“有行”是指孝行、义行之类为人称道的行为。这个政令也叫“开设四科”。
然而,这项看似正确的举措却是导致西汉衰亡的一大主因。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从两个方面试分析。
一、开设四科的初衷存在问题
总体来说,从汉高祖刘邦到汉宣帝,西汉的前六位皇帝都不错,所以才开创了西汉的强盛。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很多擅长经学的儒者都跻身高位,同时,朝廷也很重视比较严密的法家治国之术。
为了打压豪强势力和目无王法的皇亲国戚,西汉的酷吏很早就出现了。从汉文帝年间的郅都到汉武帝时期的张汤、宁成、王温舒等人,酷吏一代比一代更狠,良莠不齐。其中以张汤为代表的酷吏只针对豪强而不凌虐百姓,是对汉帝国是有大功的。
此外,从汉高祖到武帝时期都有一些耿直的大臣,劝谏皇帝言辞犀利。比如汲黯,经常把汉武帝噎得翻白眼。尽管皇帝对他们不耐烦,但这些“骨鲠之臣”的声望大都很高,和酷吏起到的作用差不多,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官场的腐化。
汉宣帝继位后,同样励精图治。由于他经历过草根阶层的生活,对官吏要求很严。汉宣帝最器重的三个大臣之一萧望之是个大儒,但他检举别人的过失可以说吹毛求疵,和法家的方式没什么区别。这也是汉宣帝重用萧望之的一个原因。
前文说过,汉宣帝小题大做,处死了盖官饶这样的好官,很不可取。然而,就治国理政而言,严厉肯定比散漫要好。汉元帝当初建议把刑法放宽松,全面任用儒生治国,实际上危害极大。
这种提议表明,汉元帝的理想是仿效先古,以教化治国。汉宣帝立刻意识到,太子接班以后,汉王朝就会出大问题。
汉宣帝当时驳斥太子的话很有道理,大致是这么说的:汉朝早有制度,治理国家一向是霸道和王道并用。时代不同了,怎么能像周朝那样只用教化的方式。况且儒生大都顽固迂腐,更有不少沽名钓誉之徒,怎么能把国家交给他们?
但汉元帝登基后,终于还是出台了“四科取士”的政策。而四科的内容似乎暴露了汉元帝和一些身居高位者的意图,那就是,朝廷正式开始压制那些耿直敢言的官员。因为四科规定,只要质朴、敦厚、逊让、有行的人。一个“逊让”就划定了界限,意味着只有“听话”的人才有机会做高官。
二、辅政大臣的谢幕和四科造成的结果
汉宣帝临终前任命的三个托孤大臣里,除了外戚史高担任大司马、车骑将军,另外两人都比较耿直。前将军、光禄勋萧望之尽管喜欢标新立异以及揪别人小辫子,总的来说是个好官。光禄大夫周堪的人品更好,“性公方,自见孤立,遂直道而不曲。”
汉宣帝任用萧、周二人的用意很深,他们不但可以稳定政局,更能够制衡外戚的权力。在此之前,除了汉初的吕氏,外戚一直被压制着。
可是汉元帝无法忍受身边有耿直的大臣。在四科政令发布之前,萧望之就在政敌和外戚势力的围攻下自杀了。周堪后来也告老还乡。汉元帝对萧望之的死颇感后悔,因为他偏袒外戚势力。可这也给四科出台扫平了道路。
萧望之和周堪谢幕之后,外戚的势力无人制约,在汉元帝年间就开启了外戚专权的时代。而四科政令选上来的人,除了一些“冒牌货”,其余的大都是唯唯诺诺、缺少骨气的官员,只懂得阿谀奉承上级,投机钻营。
于是,西汉百余年开创的大好局面,迅速走向衰落。
参考文献:《汉书》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