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在即,不少陪讀孩子的家長又陷入了焦慮之中,想必每個陪讀孩子的家長都曾有痛不欲生的經歷,陪讀時間越久,越是覺得孩子笨的不可救藥,明明自己爲了陪讀做了這麼多努力,奈何孩子就是不開竅,這也令不少家長又氣又惱,最後免不了把孩子罵的狗血噴頭。

其實家長們在陪讀孩子的時候,很容易陷入誤區之中,當家長在陪讀孩陷入誤區的話,不僅家長自己會感到喫力,孩子也會壓力重重,而以下三種誤區是大多數家長最容易出現的通病。

爲你好是父母陪伴孩子時最常說的話。當他們這樣說的時候,他們的孩子往往面臨着某種選擇,所以他們強迫他們的孩子做出“過來人”的決定。這只是大多數父母的共同過錯。例如,在最近流行的小樂中,宋倩就是這樣一位爲你好之母。她不僅沒收了孩子的樂高,後來還拒絕讓孩子上天文館。在她看來,這是“不務正業”和“耽誤學習”,禁止丈夫和孩子見面,還使用了專門爲孩子自習室準備的厚隔音牆。在宋倩看來,她爲孩子們盡了自己的責任,爲孩子們的未來着想。然而過強對控制慾的表達卻讓孩子們感到像坐牢一樣的痛苦,從而引發了隨後的悲劇。

一些陪讀的家長很容易犯這種毛病,只要孩子做了無關於學習的事情,家長立馬就會加以制止,嘴裏還說着“爲你好”,這種行爲往往容易令孩子感到反感,從而導致親子之間出現問題,也往往是導致親子之間冷戰的源頭。

除了上面這種陪讀家長之外,還有另一種陪讀家長最容易養出“巨嬰式”孩子,這種家長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只要讀書就行”。說這句話的家長實在太多了,他們把孩子生活照顧得面面俱到,孩子甚至不用自己疊被子,也不用自己洗襪子,只需要看書、寫作業就行,而這種教育方式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經流行,雖然的確養出了不少考了好成績的孩子,然而這些孩子上了大學之後都無法自己鋪牀單,生活完全無法自理,最終只能無奈退學。

最廣爲人知的就是魏永康了,魏永康13歲考上重點大學,17歲成爲中科院碩博連讀研究生,在家裏什麼事情都沒有做,也不會做,而其母親本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理念,活生生將魏永康培養成了讀書機器,雖然最終魏永康的確在讀書方面成就頗高,卻也最終因爲生活完全無法自理而被學校退學。

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哪怕一些孩子在小時候想要替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會被父母驅趕:“去去去,看書去。”對於家長而言,看書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他們忽略了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忽略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培養,最終養出高知低能的“巨嬰”。

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長們太“勤快”,愛得太慢、管得太多,他們覺得孩子做一些家務就是浪費看書的時間了,實則不然,我們常說學習就要勞逸結合,只有如此纔算高效率學習,然而家長只要求孩子學習,往往容易導致孩子缺乏大腦休息的時間,很多孩子因此用腦過度,往往小小年紀就禿頭、掉髮。

對於父母陪讀這種情況,最好的現象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彼此成就。49歲的姚俊利陪讀孩子,最終考上陝西中醫藥大學,自己與孩子同時考上大學。再比如河南一位49歲的母親,從孩子小的時候就一直陪讀,最終與孩子同時考上研究生,引起無數網友的豔羨。

父母陪讀並不是單一的監督,只有與孩子共同努力和進步,孩子才能感受到這股往前衝的力量,從而才能及時父母沒有在要求自己的情況下也能嚴於律己,任何嚴厲的言語也無法抵過行動上的支持,正如這兩位中年父母一樣,他們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去鼓勵孩子,卻陪讀孩子,這纔是陪讀的正確方式。

可能有些家長會問了,是不是陪讀就必須自己和孩子同時考上大學纔算陪讀?實際上並不是,關鍵在於“彼此成就”,比如浙江的王先生,自己孩子上小學接觸文言文之後,汪先生爲了讓孩子更好的理解文言文的含義,於是與孩子兩個人用文言文的方式翻譯的千與千尋,整整有7000字,被網友們稱爲“了不起的父親”。

家長們在陪讀孩子的時候,並不是一定要做出驚人之舉,但至少也要讓孩子感受到這不是監督,而是兩個人的共同努力,比如孩子在看書的時候,陪讀的家長也可以看書,而不是坐在旁邊看孩子寫字等等,這種枯燥的方式如同監視,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

最高質量的陪讀就是以身作則,家長只有嚴於律己,讓孩子看到家長的決心和進步,孩子才能加以效仿。對於一些明明是在陪讀孩子,自己卻玩手機的家長,他們看到孩子沒有認真看書的時候,會嚴厲斥責孩子,然而他們懶散的生活卻已經影響到孩子,也容易讓孩子心裏滋生不滿,久而久之容易產生厭學心理,覺得憑什麼你們可以那麼舒服我卻要這麼累。

對於一些已經掌握陪讀精髓的家長而言,他們甚至根本無需去做任何事,而是抓緊孩子六歲左右的光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這些家長最重視孩子六歲和八歲之前,在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當孩子已經養成習慣之後,根本無需家長監督,孩子也能有很好的自控力去學習。所以說,陪讀也是培養孩子習慣的過程,培養孩子習慣比一直陪在孩子身邊更加重要,既能讓父母更加省心,孩子養成習慣後,身邊在沒有父母監視的情況下也更加放鬆,從而能促進學習效率。

所以說,陪讀一定要掌握方法,方法掌握不對,就不要怪孩子不爭氣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