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人格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孝顺与否也属于人格特质。反之,之后出生的孩子,由于父母具有了一定的经验,懂得了一些教养方法,因此教导出来的孩子往往更加孝顺。

观察我们的父辈与爷爷奶奶一辈,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有自己的亲兄弟、亲姐妹。
受计划生育以及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人们的生育观有了很大的改变。
现在我们的身边虽然也有二胎家庭,但相比几十年前已经大为减少。
同样的父母,生出来的孩子却各不相同,体现出人格的独特性。
“龙生九子各有所爱”,孩子们往往具有不同的气质与性格。
有人生来安静温柔,有人活泼好动,有人反应迟钝,有人机敏灵活。
虽然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和孩子先天不同气质的影响,父母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倾向性。
父母有着自己最爱、最寄予厚望的孩子,那么谁又会对父母最孝顺呢?
当弟弟或妹妹出生以后,父母往往教育老大什么事都要让着比自己小的,不能欺负他们,要保护、照顾他们。“你是哥哥姐姐,你应该让着弟弟妹妹”是这种家庭的真实写照。
当老大与老二发生矛盾时,或者老二惹祸时,受委屈的往往是老大,有时候明明没有做错,却要当“背锅侠”。
父母要求老大照顾老二,其实无意中为老大创设了角色扮演的情境。
虽然多了一些不公正,但早早地扮演父母的角色去照顾老二,也让老大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
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他认为认知发展的本质就是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在老大照顾老二的过程中,由于主体对客体不断进行着适应,使其认知水平不断发展。由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老大一般都比较早熟。
社会作用力理论是一个关于群体或他人影响个体的著名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特纳提出。
对于一个特定的社会影响源,接受其影响的人越多,这个影响源对于某一目标人的作用力也就越小。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是影响源,子女是目标靶。
在二胎家庭中,由于只有两个孩子,因此每个孩子受到的来自父母的作用力就会很强。
但是在三胎甚至更多的家庭中,由于目标靶数量的增加,孩子们感受到的作用力就会小得多。
我们经常可以在新闻中看到某个孤寡老人因拿不到子女的赡养费而将他们告上法庭,而这正是因为子女过多、来自赡养的压力被分散的结果。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人格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孝顺与否也属于人格特质。
鲍姆林德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类:
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具有自信、懂事的特点。
在家庭中,由于父母生第一胎的时候缺乏抚养经验,他们要么对孩子过分严厉,要么对孩子百般宠爱,要么由于工作繁忙而对孩子缺乏关爱。
在这些环境下成长的老大,要么对父母存有很大意见,要么根本不懂得关心父母,要么由于情感的缺失根本就不与父母接触。
反之,之后出生的孩子,由于父母具有了一定的经验,懂得了一些教养方法,因此教导出来的孩子往往更加孝顺。
教孩子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科学。孩子是否孝顺,最重要的是要看父母如何教导。
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公认最科学、最理想的教养方式,而其他三种教养方式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所有父母都应该使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对待孩子要既关爱、又要求,既耐心、又严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这样教导出来的孩子才会孝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ocial Psycholog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