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悠柔愛談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陳壽在《三國志》中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並列做傳,後世沿襲成爲曹魏的五子良將。然而作爲五子之一,爲何其他大將功勳卓著,樂進卻看起來沒什麼功勞,樂進五子是否浪得虛名呢?
一、樂進都有哪些功勞?
事實並非如此。翻看樂進的列傳,雖然沒有斬大將破大軍的記載,但其功勞也並不少。
在曹操起兵之處的190年,樂進便投效曹操,第一份功勞便是募兵千餘人。不要小看這一千人,此時曹操還沒有青州軍,全靠夏侯惇、曹洪、李典等人帶來的部曲,手下也不過鞦韆人而已,曹操都還要去親自募兵。
樂進第二階段的功勞是在征伐呂布、張繡和官渡之戰前後直到河北平定。此時曹操軍團處於擴張基本盤時期,也是樂進立功的主要階段。
這一階段,曹操幾乎主要的大小戰役都有樂進的參與,還有單獨擊眭固於射犬、攻劉備於小沛、別擊黃巾於樂安、別徵雍奴、別徵高幹的記錄,主要功勞斬殺袁紹部將淳于瓊、在攻打濮陽、下邳、南皮的戰鬥中率先登城陷陣的記錄。
這一階段,樂進得以封侯拜將。公元206年,曹操還在給漢獻帝的奏表中,將樂進、張遼、于禁並列有功。
樂進最後一階段是官渡之戰後在荊襄前線和東線對峙防守。這一階段曹操基本盤已大體確定,樂進已轉入防守吳蜀前線。
因此這一階段,像赤壁之戰等重要戰役已經不見了樂進的參戰記錄,反而是在荊襄前線多次與關羽拉鋸,又在東線與孫權接戰。最著名的當屬與張遼李典配合的逍遙津之戰,而樂進個人的功勞還有,斬殺劉備手下的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等功勞。
這一階段,樂進地位上升的很緩慢,一是由於樂進地位本來已經較高,二是功勞沒有那麼明顯。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樂進得以假節、封右將軍。
218年,樂進逝世。
二、樂進是否名不副實?
“五子良將”這一稱謂來自於陳壽,他在《三國志張樂於張徐列傳》中說道,在曹操的功業過程中,異姓氏將領這五人功勞最大,可稱爲當時的良將(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爲先)。
而關於樂進的描述是,樂進以驍勇果敢著稱,但是其事蹟記載不詳,或許是註記有所遺漏,不像張遼徐晃的記載那麼詳細(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鑑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換句話說,樂進在當時的名聲和地位爲良將,但戰功卻沒有詳細記載。陳壽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之所以要把這幾人記載在同一列傳,是因爲他們先後受封爲曹魏的高階武官—前後左右將軍。
但陳壽距離樂進不過數十年,就像現在還在傳頌共和國開國名將的事蹟一樣,樂進既然有聲名,說明還有一些影響力的,應當不是名不副實。
那麼,爲何樂進的功勞簿上只有從曹操征伐各處、斬殺幾個縣長呢?
三、樂進的地位
從樂進的地位來看,樂進是在194年封侯、214年假節、晚年(不詳)獲封右將軍。
而同樣作爲曹操早期的將領,于禁197年得封侯、209年假節、216年獲封左將軍。後期投奔而軍事才能最爲卓越的張遼,206年封侯,209年假節,220年才封前將軍。
從這裏來看,五子之中,樂進是最早封侯、最早封四方將軍的,但假節晚於張遼和于禁。
漢制,無軍功不得封侯。雖然漢末後期有所放鬆,但大體如是。四方將軍同樣是由軍功而封。而假節主要是用來節制衆軍所用。
值得注意的是,樂進封侯在曹操迎漢獻帝之前,此時曹操手上的爵位還捉襟見肘,可見樂進並不是浪得虛名。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爲,樂進是五子中最早建功、而且軍功並不低於于禁張遼,但是樂進的功勞主要是在曹操起兵早期,而且與張遼于禁不同的是,樂進的功勞主要是衝鋒陷陣而不是統帥衆軍。
因爲早期曹操地位還不顯赫,因此部下的記載還不詳細;因爲主要是衝鋒陷陣,隨曹操征討,所以曹操擴張之時戰功卓著,但後期曹操基本盤穩定之後事蹟不多。這就很好的解釋了,爲何樂進顯名但卻記載不詳的記錄。
同時,如果把五子良將作爲一個橫向對比的話,我們會發現,樂進是五子中唯一一個一開始就投奔曹操、而且沒活到曹丕開國的。
張遼、徐晃、張頜都是後來投奔曹操的,于禁雖然也是一開始就投奔曹操但是晚年投降關羽的污點過大了。
因此,曹魏帝國要在曹操老部下中樹立一個典型,而樂進勇猛果敢,忠心不二,功勞也不小,因此正好可以作爲這個典型。這纔有了到陳壽的時代,功勞已經不顯但名聲還在的情況。
因此,樂進並不是沒有功勞,而是功勞在於“勇”而不在“帥”,功勞在曹操早期而不在建國後,所以樂進的功勞雖不小,但記載卻不多。作爲五子良將,樂進名副其實。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