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体则庭,于用则内,故名“内庭”。《说文》:“庭,宫中也。

内庭

【别名】  无。

【定位】  在足背当第 2、第 3趾间缝纹端。

【特点】  为足阳明胃经荥穴。

【主治】  齿痛,咽喉肿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

【来源】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

【释词】  内,内里,内方。《说文》:“内,入也。自外而入也。”有入、中之义,与外相对。《左传·庄十四年》:“国内之民,其谁不为臣。”内,又同枘,同纳。枘是卯眼,凿是榫头,卯限与榫头的关系称为凿枘,跖趾关节凹陷如枘,趾骨如凿,穴形如凿纳于枘之处也。《说文》:“庭,宫中也。”《通训定声》:“今俗谓之厅。”《礼记·檀弓》:“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深处为内,居处为庭。门内曰庭,主屋正室亦曰庭,亦处所之意。

【释义】  穴居第 2、第 3趾间之趾蹼部,地位隐蔽,犹如门内之庭堂也。本穴之下为“历兑”。“兑”于《易经》为口,为门。本穴犹在门庭之内也。又其所治症,多不在穴位近处,而在头脑腹心者居多,是其功用有关于内也。于体则庭,于用则内,故名“内庭”。

【提要】  有清胃肠湿热、理气镇痛之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