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來,看到網易老闆丁磊被噴上了熱搜。

原因是他建言說:

在《關於穩步推動編程教育納入我國基礎教學體系,着力培養數字化人才的提案》中,他具體建議:加快區域試點,形成從高中向小學、從東部向全國的推廣格局;創新教學模式,形成中國特色的少兒編程課程體系;教企共建少兒編程學習資源庫,提供實踐平臺;將少兒編程納入學業水平考試,作爲綜合素質評價重要內容;加強少兒編程教師人才培養。

所以評論罵什麼的都有。

比如有人說:

還有人說:

有人覺得自己抓到了問題的關鍵:

網友說的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沒抓住問題關鍵。

我個人的觀點,丁磊提的那一長串裏面,絕大多數都一點問題沒有。

唯一值得商議的,是“將少兒編程加入學業水平考試”這一項。

分幾個角度簡單說說。

1,丁磊只從自己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太壞了。

丁磊是網易的創始人,是IT界資深人士。

他不從自己角度出發提自己懂的,難道提自己不懂的嗎?

我們本來就是需要各資深人士,在自己熟悉、瞭解的領域提出建議。

這有什麼問題呢?

事實上,我們並不需要每一個提建議的人,都考慮到所有人所有行業。

畢竟他們也不是決定的人,具體地方案從提出到落地執行,也會經過各行各業的專家評議。

從這個角度,攻擊每一個提出建議的人,纔是真正太壞了。

2,對貧困的孩子太不公平了。

這是個問題,但我覺得考慮的人完全說反了。

丁磊的方案是在嘗試解決不公平,而不是製造不公平。

因爲現在社會需要懂編程,懂計算機的人才是事實。

無論你如何教育,最後出來的人懂編程都遠比不懂編程的人喫香。

且不說美國灣區大廠,能給剛畢業的信息技術工作者開12萬美元一年的誇張起薪。

就是國內的IT公司,給程序員的工資也基本在20萬一年以上,不但遠遠高於當地平均工資水準,而且也遠遠高於同公司非技術的薪酬收入。

我以前在互聯網公司做過挺久,每每聽說誰在30歲不到就在上海買房,而且還沒怎麼用父母的錢,基本都是做技術的。

做技術的有這麼高的溢價,這說明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就業市場中,程序員依然供不應求。

——這當然不意味着只要你是學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就一定能找到高薪工作,因爲畢竟個人水平有高低,但至少比其他95%以上的專業都要好得多。要知道大部分文科專業,甚至連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都是奢望。

編程是未來在就業市場上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既然這是既定事實。

那你覺得義務教育階段,以下哪種情況更不公平?

第一種是:

有錢人家孩子在校外惡補編程知識,早早就有了編程思維,甚至能用scratch做

簡單的小遊戲。而普通人家孩子完全不重視,甚至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

第二種則是:

有錢人家孩子和普通人家孩子,同時在學校學習編程知識。

有錢人可以在校外找各種輔導班找大牛去教,而普通人孩子只要刻苦努力,一樣能通過學校、老師、互聯網找到不少相關知識自學。

在信息學知識越來越重要的今天,顯然是1更不公平。

有人說中國很多人沒有電腦,甚至連手機都沒有,說偏遠農村孩子連啥是手機都不知道。

我不知道說這些話的人,有沒有看過2019年的統計數據,數據顯示,到2019年上半季度,我們的移動互聯網人數就已經達到11.5億:

中國一共14億人,也就是82%以上的人,都在用手機上網。

這其中還不包括許多剛出生的嬰兒,行將就木的老人。

可以說用不上、用不起網絡的人當然有,但已經2020年了,中國雖然沒有一些人想得那樣強大,但也遠沒有一些人說得那樣落後。

退一萬步講,就算真的有很多人,電腦和網絡都用不上。

那學校開設這一門課程,將現代社會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帶給他們也是絕對的好事。

恰恰因爲太多孩子沒這個條件,才需要國家把編程納入義務教育。

由國家出錢去創造條件,不好嗎?

所以,學校開設各種編程課程,不是加大貧富差距,不是加重學習壁壘。反而是“有教無類”的體現,反而是公平的體現。

那些覺得別人窮,所以活該不能接觸新技術、新科學,活該在起跑線上落後的人,纔是真的欠缺考慮了。

3,編程不代表一切,有的孩子學不明白,偏文科的孩子怎麼辦?

首先我也不知道這些網友,是怎麼得出上面的結論的。

支持理科就是反對文科?

這思想有點危險啊。

其次,針對“變成不代表一切”,我們應該明白,我們學的所有課,都不代表一切。

你看看學校裏,數學學不明白的孩子少嗎?

上次見到幾個成年人,連4x-x爲什麼等於3x都沒弄明白,更別說後面的三角函數線性代數立體幾何解析幾何和微積分了。

物理學不明白的孩子少嗎?

別說普通學校了,我中學是南京外國語的,屬於江蘇最好的學校之一,一樣有尖子生對着並不難的物理題抓耳撓腮,就是想不明白。

你說那些個力學、光學、電磁學知識,在我們往後的生活中有什麼用吧——其實真沒啥用,即使你大學繼續學物理深造,也會告訴你你高中學的大部分知識有侷限性,要重新學重新認知。

但這也不意味着我們就要把數學物理化學移出課本啊。

它們鍛鍊的是思維能力,訓練的是常識,是在爲未來的物理、化學工作者搭基石。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

我們現在在建設數字化的世界,處於信息革命的高潮。

不政治正確的說,計算機相關的知識現在已經遠比配比化學方程式或者解三角函數有用了。

這時候,讓教育匹配實際,有什麼不對嗎?

然而現在,你還是隻會看到數學老師把計算機課給佔了,或者物理老師把計算機課給佔了的事情發生。

就是因爲我們的基礎教育中,計算機不受重視,也沒什麼計算機教育人才。

我們再看看丁磊的提議:

其實每一條都是有意義的。

早在三十多年前,鄧公看到計算機演示,就表示:

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

現在也該是時候,把計算機教育重視一點,再重視一點了。

所以我覺得,丁磊的提議,除了“把編程加入考試考覈”這一條,還爲時過早,還需要數年乃至十年的鋪墊。

其他的毫無問題,並且刻不容緩。

4,也不要把程序員打成“資本家”吧

現在反對資本家的說法很多,這沒問題。

但這件事裏,很多人覺得程序員是富人,編程是富人的教育,大可不必。

你應該明白,程序員是當今貧寒子弟實現階級躍遷,實現“鹹魚翻身”的最普遍途徑。

我見過家長都是下崗工人,靠自學程序現在在騰訊,買了保時捷的。

也見過父母離異,家裏條件極差,靠在學校刻苦學習,順利進入阿里,現在已經到P8在杭州買房的。

我見過普通人家孩子,因爲擅長技術,現在是大公司創始人、CTO,早就實現財務自由的。

也見過更多更多,通過程序,第一年收入就超過父輩工作二十多年的年薪的。

如果你稍微工作過幾年,對這個世界有一些認知,類似的案例應該見過不止一個。

他們從小也沒什麼好的條件,純粹是有貧寒子弟的刻苦加上選擇了正確的一條路。

現在很多人,喜歡濫用資本論,乃至於不按照“佔有生產資料”這一點來分,而是把所有比自己過得好的人都打成資本家來批判。

——他年薪百萬,就是資本家,我要罵死他。

但其實這樣不好,也不要一直蒙着眼睛看世界,在網上亂噴一氣反對一切。

這樣其實對你自己,是有害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