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詞的上片開篇6個字就出手不凡,“林花謝了春紅”其實說的就是林子間的花兒凋謝了,但是寫法和一般寫落花時完全不一樣。最後的落筆處,“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與《虞美人》中一樣,也是以江水喻愁,連用兩個“長”字,把這番愁苦寫得淋漓盡致。

作爲一個君王,他是個笑話,歐陽修等人都看不起他;作爲一個詞人,他是一個牛人,納蘭性德、王國維都認爲他的詞作水平非一般文人能比。他就是詞中之帝李煜。


一曲《虞美人》,讓宋太宗再也容不下他,這個生於七夕的才子,在42歲生日當天殞命。估計連他自己也想不到,自己的詞作會影響文壇多年。李煜一生的詞作30餘首,早期風格綺麗;後期因人生處境的變化,詞風一下子變得沉鬱。所以基本上,他後期的詞作內容只有一個:愁。


爲了寫這個愁,他開創了很多寫法。“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等千古名句,都是後世爭相效仿的對象。本期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詞,也是李煜的一首高水平之作,在這首詞中他沒用一個愁字,卻寫出了心中的萬千愁苦。讓我們來讀一讀:

這首詞同樣是寫愁,用的是其它幾個替代的詞語:無奈、淚、長恨。換了一種寫法後,令人眼前一亮。


詞的上片開篇6個字就出手不凡,“林花謝了春紅”其實說的就是林子間的花兒凋謝了,但是寫法和一般寫落花時完全不一樣。正常來說,“紅”字應該放在“花”前,但詞人卻將它放在了“春”之前,這樣寫是很耐人尋味的。花兒是因春天而紅,它的美也只會留在那個美好的季節裏,就算夏天秋天還有再紅時,卻已美好不再。這種時過境遷的無奈,比起一般文人筆下單純的惜春、傷春,明顯要更深一層。所以這看似信手拈來的6個字,其實功力不淺。


接下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寫了早上和晚上兩個時間點的情形,都是爲了突出“無奈”二字。花謝並非花無情,只因風雨不讓它留下,這就讓前面的“太匆匆”3個字有了落腳點,不顯得突兀。至此,上片結束,一氣呵成。

下片一連3個組詞,不知大家是否覺得有點兒眼熟。沒錯,這其實化用的是杜甫在七律《曲江對雨》中的千古名句,杜甫的原句是“林花著雨胭脂溼”。詩聖這首詩寫的是曲江的雨景,寫得同樣是曲折動人,備受後世推崇。


李煜在上片中,其實已經用了杜甫“林花”這一寫法,下片索性把杜甫此句拿來一改。“胭脂溼”改成了“胭脂淚”,在上片中已經把“著雨”改成了“朝雨”,所以這裏便沒有保留雨,用上了“相留醉”。相當於把杜甫這個千古名句中的意象,碎片化了。結果顯而易見,李煜這首詞無論是從名氣上,還是從意境上,都完勝原詩。

最後的落筆處,“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與《虞美人》中一樣,也是以江水喻愁,連用兩個“長”字,把這番愁苦寫得淋漓盡致。再加上“自是”二字,既是對以上文字的總結,又把這愁寫得如此理所應當,妙筆!


這首詞,文字不多,內容結構也很簡單,但卻是詞中絕對的精品。如果把它比作一幅畫,這畫用筆不着力,只是輕筆一描,便成了一幅絕美的落花圖。而其對杜甫名句的巧妙化用,也令人服氣。晚年的李煜,雖心中有至苦,但寫詞的功力卻早已入了化境。這種境界,令後世很多文人望塵莫及。

相關文章